法家創(chuàng)始人韓非子簡介 其理論為中央集權(quán)提供依據(jù)(4)
巧凝氏
韓非的思想
韓非雖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張卻與荀子大相徑庭,他沒有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卻愛好“刑名法術(shù)”之學,整理并發(fā)展法家思想,成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gòu)在私人情感聯(lián)系與當代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強調(diào)君主統(tǒng)制權(quán)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quán)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quán)的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里面有《解老》與《喻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稱之為道法家,意味從道家里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但韓非的道法家與道家有一些差異。 簡單說,韓非子僅取《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認為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與方式,只要順著大道即可。
但韓非認為無為,落實在君王統(tǒng)治上,應該是無論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測與掌握,此觀點還包括施政習慣,統(tǒng)馭方式等,應該陰晴不定,難以掌握。如此才不會反被臣下駕馭,這也就是申不害的“術(shù)”。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解老》與《喻老》部分,似乎與韓非其他論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韓非所作。 韓非之學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歸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但其學說過于尊君,為后世所詬病。 韓非另主張‘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根據(jù)臣民的言論與實績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