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臨西縣習俗(5)
佩珍君
4、喪俗
喪葬是人生的最終一站,本縣東、西部稍有差異。
備喪。在農(nóng)村,老年人活到六、七十歲,看他的身體狀況,由兒女提前就給自己的父母準備壽衣。男人的壽衣有夾褲、夾襖、棉褲、棉襖,外有罩袍及鞋帽。機關(guān)工作人員則按流行服飾準備;女人的壽衣有棉褲、紅棉襖,上有罩衣、下有裙子,頭戴尼絨帽,上插九連環(huán),腳蹬繡花鞋。還有提前準備下壽木、壽材的,也有常年臥病者,兒女提前給準備下棺木、孝布等一應喪葬用品的。
倒頭。老人病危,要在有氣時穿上壽衣,抬到靈床上,由兒女手執(zhí)“搖錢樹”放在父母的手中呼喚焚化,在老人的手中塞一手帕,內(nèi)包一塊干糧,俗稱“打狗餅”。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氣后,用老人的褲子裝由閨女買的九斤四兩燒紙在門前焚化,稱為“上路錢”。用五彩線拴一枚銅錢放入死者口中,舊稱“寢口錢”,現(xiàn)叫“口令”。然后,出喪牌、紙骨朵。喪牌按家中年長者出,紙骨朵按死者年齡每歲一條,唯東部用白紙、西部用燒紙,按男左女右擺放在街門口。老人死后先要到村后的土地廟報廟,一日三次,以告親鄰。今各村已無土地廟,報廟之俗漸免。
報喪。老人去世,由近門長者或族長組織治喪。首先給親戚、朋友報喪,親戚報喪必須報到家門,朋友多以電話通知。
吊唁。親戚吊唁多帶燒紙、果盒、禮布、鞭炮。朋友吊唁上禮金。80年代,10元、20元。目前,50元、100元。單位吊唁,多送花圈。本縣西部親戚吊唁送小花圈,如臉盆大小。
停喪。本縣東部多停喪5天,而西部停喪不超過3天。停喪期間,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喪家在晚間舉行辭靈、入殮、送盤纏等儀式。辭靈,為親戚、家人在靈前大哭一場,與死者告別;入殮,則是將死人裝入棺木,揭開被單,由子女依次用新棉花沾清水給老人擦臉,最后把蒙臉的被單前頭撕下來,送給閨女,稱為“扒福”。把靈床上的提帶依次給長子、次子、三子、長孫。然后蓋棺釘扣。送盤纏,由家人和親戚,將紙骨朵請進紙轎內(nèi),一路哭著送到村西的十字路口燒掉。90年代后,冷凍棺盛行,在夏天去世的人,在出殯前才裝入棺材入殮,然其儀式照常舉行。人死之后,在靈前放有紙糊的花盆、花籃、碑、樓、童男童女及?;蝰R(女牛,男馬),被稱為“靈前七件”,由閨女花錢辦理。同時,閨女還要花錢請吹唱班,直至下葬。
出殯。逢七不出殯。如遇特殊情況要先殺一只公雞,以防止出重喪。棺木的前頭是金色的“壽字”或“奠”字,兩旁畫八仙人或盤龍及云紋,棺木多為紫色。出殯前的家祭叫“行殿”。行殿時吹鼓手配合祭奠,十分熱鬧。有的人家雇人懺靈,有藝人身穿孝服,連哭帶唱,悲悲切切,在吹鼓手的合作下,進行大段的哭唱,成為出殯時的一大看點。路祭,將棺木抬至大街中心,按親戚支脈的遠近進行路祭,有五拜、九拜、二十四拜之分,最后由孝子祭典。90年代后,改抬杠為靈車拉棺。本縣西部上午10點左右起靈,12點前出完殯,回家筵客;東部則先筵客再出殯,多數(shù)在12點后起靈,于天黑前出完殯。出殯時,孝子在前執(zhí)幡引路,女眷在后坐車,稱為“壓靈”。有的長媳壓靈車(第一輛車),也有的長女壓靈車。棺頭上有閨女出錢買的香煙十條,出完殯發(fā)給抬棺的鄉(xiāng)親。年輕的媳婦死亡后在外寄埋,不入祖穴,待男人死后一起入祖墳。
祭日。人死之后,“三七”、“五七”“盡七(七七)”、“百日”、“周年”進行墓祭。此后,在每年的清明、十一、周年上墳。大的祭日有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