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大全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欧美日韩中字亚洲一区

<legend id="kjb9y"></legend>
<sup id="kjb9y"></sup>
<legend id="kjb9y"><u id="kjb9y"><blockquote id="kjb9y"></blockquote></u></legend>

      <legend id="kjb9y"></legend>
    1.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民俗 永昌石碑滾燈

      雙人舞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民俗 永昌石碑滾燈

      永昌鎮(zhèn)石碑村鬧滾燈,由來已久。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

      關于永昌石碑,也有一段神話傳說,傳說古時候永昌鎮(zhèn)一帶是一片荒蕪之地,寸草不生,土地經(jīng)常干渴開裂。有一日龍王三太子,遨游天際,途徑永昌之地,見狀此地民不聊生,人們生活的極為困難,于是便生憐憫之心,于是問道觀音菩薩,觀音曰:若要此地永遠昌盛就必須需犧牲自己,三太子為體恤生活在此地的黎民百姓,便化作巨龜馱碑,并賜此地永遠昌盛,風調雨順,故此此地后稱永昌。此碑原在平地,后遇仙道施求拱土筑臺,使神碑立于高臺之上,成為眾事之神。滾燈作為巫舞,由此產(chǎn)生。

      然而傳說畢竟只是人們口中流傳的一個故事而已,此碑位于石碑村石碑小學偏北300米處,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現(xiàn)存于原地碑亭內。

      亭內,一只巨大石烏龜,昂首力挺一石碑。首刻蟠螭 ,篆書“大元敕賜西寧王碑”八字,下有龜趺,立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大元賴賜西寧王碑,是目前甘肅保存最大的漢蒙文碑刻,是研究斡欒家世及回鶻文,河西走廊與多民族聚集的珍貴資料。大元救賜西寧王碑、又稱“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現(xiàn)存武成市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石碑村,保住完整,碑身高5米,寬1.5米,厚40厘米。碑首刻蟋璃,上刻篆書“大元敦賜西寧王碑”八字,碑文為元惠宗時參知政事危素撰,陳敬伯篆額。碑下有龜?shù)谱魇志隆?/p>

      碑文記述元朝惠宗中書平章政事斡栗的父親忻都及其先輩的功勛。斡奕本人當時官職僅次于宰相,亦有功于元室。故元惠宗于至正18年追封斡來的父親忻都為西寧王。惠宗至正22年( 1362), 立此碑作為紀念。碑正面為漢文,共32行,每行63字。背面為古蒙文。漢文端厚雄暉,古蒙文流暢自如,書法都很高超。內容敘述回鵲族在河西的居住和發(fā)展歷史及忻都生平事跡,是研究回鵑史和河西走廊多民族集聚的珍貴資料。該碑與高昌王世勛碑,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價值。

      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石碑村,鬧滾燈由來已久。滾燈也叫“頂燈”,主要流行于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一帶,屬一種祭祀性舞蹈。經(jīng)考證認為,此碑源于元代,每年正月十五日,群眾在石碑前立木架,并擺放點燃燈盞,擺成“天下太平”、“預祝豐年”、“國泰民安”等字樣,以祈年豐人壽。

      舞蹈表演頗富雜技技巧。勒頭帶、著太保衣、燈籠褲。腰系寬帶,腳穿白鞋。表演時頭項瓷碗,碗邊的色彩裝飾為荷花形,內盛泥上,插燃燭一根,隨鑼鼓樂起舞。動作主要有蛋白、雙擺、猴式,白鶴亮翅、柳樹攀根、鴨子鳧水、鴨子煨蛋等,以較高難度的運作“滾燈”最為高潮,一般為晚上表演,突擊隊形變幻與燈的表現(xiàn)。

      相傳表演舞蹈為十六套,現(xiàn)整理,挖掘存有十套,滾燈舞風獨特,是古涼州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之一,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邸W鳛槊耖g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

      1957年,石碑滾燈曾在涼州轟動一時,并赴張掖專區(qū)參加調研,得到與會者高度評價。之后,石碑滾燈便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直到1997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燈,重組滾燈班子。

      據(jù)傳,石碑溝一鬧社火就滾燈。過去,從十三日開始鬧社火,一鬧四天。從正月十三日開始,石碑村便架起燈,燈架立于石牛前。燈架長3.86米、寬1.6米,共18層。架上之燈,十三日擺“上元一平”字形,十四日擺“中元二品”,十五日擺“下元三品”(或“天下太平”),所需燈約100多只。燈里添清油,隨時注油,直到鬧滾燈結束。所滾之燈過去用瓷碗底,現(xiàn)用小蝶代替。燈架前掛黃慢(一取吉祥,二擋雪遮風)。十五日晚八時, 滾燈表演開始,一 般為12人,據(jù)推測取意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時辰等。

      表演者特殊裝束而出,額上頂碗,碗里置泥,泥中插蠟,碗邊糊紙,上貼由本地心靈手巧者所剪十二生肖圖案,紙高出碗沿10寸許。表演者雙手做虛托碗狀,首先繞場幾周,然后起陣法。 “八角首香”、“四門斗度”,“雙環(huán)套月”、“卷棉花”、一繞二緊三卷兒;“鴨子鳧水,手劃腳挪往前動,“母鴨偎蛋”,小心挪腳碎步緊;“單摔雙摔”,扭著屁股左右擺:“左右重復,前六(人)后六(人)背相移:”蓮瓣盛開“中燈一立蓮瓣抖:”柳樹盤根”, 兩人相勾腿套腿;“蕭蒜瓣”,扭來擰去大繞環(huán);“猴兒式”, 抓耳撓腮惹人樂。滾到最后,12人齊趨于她,360度大轉身, 爾后將燈從額上取下,放兩排,碗等距,舞燈者一人“老鼠倒倉”(俗稱翻跟頭),12人從碗柜問翻過(也稱打車輪)后滾燈才告結束。隨即觀燈(因其有唱之意,故應為唱燈) 開始。

      唱燈者或二人或四人。須有熟知曲調、歌詞者才能勝任。曲調為西北民歌花兒,悠揚頓挫、唱調鏗鏘、韻律圓潤。唱者從第一盞登唱起,唱完12盞,再重復,歌詞內容多限于歷史人物或典故,一問一答,詼諧有趣,又不乏教益,一直到曲終詞盡。

      2007年,滾燈舞被列入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永昌滾燈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