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太平天國王府
寒煙似雪
公元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定南京為首都,稱之為天京。天王洪秀全在天京廣封王侯,于是,天京出現(xiàn)了許多王府。洪秀全帶頭興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天王府。自天王以下各王在南京都建有王府。
太平天國后期,洪秀全封了2700多個王,王府遍及天京城內各處。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天京被清軍攻破,天王府和諸王府遭到嚴重破壞。當時的王府和官衙所剩無幾,但天王府的內城和西花園等尚存,并且在相當的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規(guī)模。
太平天國天王府的主體建筑在今長江路292號。明代初期,朱元璋為安置陳友諒之子陳理,曾在這里建造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漢王府。后來這里又改建為沐英的黔寧王府。永樂初,明成祖朱棣封他的次子朱高煦為漢王,這里又成了這位漢王的王府。清代,顯赫一時的江寧行宮也設在這里,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的五次和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以此地為其行宮。兩江總督署也長期設在此處。太平軍攻下南京后,洪秀全的天王府就在兩江總督署的基礎上擴建而成。
據載,當時的天王府宮城,規(guī)模很大。東抵明故宮外壕,西至碑亭巷,南達玄津橋、大行宮,北及浮橋、竹橋一線。府城周圍達十余里,墻高數丈。城有內外二重,外城叫太陽城,內城叫金龍城。
太陽城的正門叫“天朝門”,又叫“真神皇天門”或“真神榮光門”,門上刻有雙風,所以又叫做“風門”。正門外有御溝,上面架著五龍橋,橋前有牌坊,題有“天朝”二字。橋南不遠處,有個石砌的圓臺,叫“天父臺”。農歷12月10日,是洪秀全的生日,也是金田起義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洪秀全都要登臺向“天父”祈禱。天父臺兩邊各有一座牌坊,左邊的寫著“天子萬年”,右邊的寫著“太平統(tǒng)一”。天父臺的南邊還建有幾丈高的大照壁,上面雕著雙龍雙鳳。當時,洪秀全發(fā)布的詔令就貼在這個照壁上。
正對著太陽城“天朝門”的,便是金龍城的正門,叫“圣天門”,門上有“真神”二字。門內兩側,有數十間排列整齊的朝房。城內的正殿叫金龍殿,又叫龍鳳殿,位于天王府的中心。殿為雙檐圓頂結構,棟梁上畫有龍鳳圖象,并涂上了赤金。四壁墻上畫有龍、虎、獅、象等圖案。殿的左邊放置著鼓,殿的右邊懸掛著鐘,上面都刻有龍鳳。這里是天王府最為重要的建筑,洪秀全開會議事、接見重要來賓,都在此毆進行。殿的后面就是內宮。內宮后面,還有一個后林苑。后林苑里面種著各種奇花異草,養(yǎng)著虎、豹、鹿、免、仙鶴、孔雀等珍禽異獸,以供觀賞。金龍殿左右,各有一個花園,稱為“東花園”和“西花園”。
今天,當人們走進天王府大門,仍然可以大致看出當年的規(guī)模。院里那座富麗堂皇的大廳,就是太平天國的“金龍鼴(yǎn)”,廳前左右兩排平房,就是當年的“朝房”。從大廳前西側的園門進去,就是天王府的西花園。西花園不大,占地僅20余畝,但卻顯得小巧精致。園門左側設有假山,假山上有一座六角亭,其西側不遠處還有一座雙頂的亭子,遠遠看去,像是雙亭并列,走近一看卻渾然一亭,這是造型別致的“鴛鴦亭”。鴛鴦亭西面,是人工開鑿的水池,被鑿成花瓶形狀。水池駁岸用明代城磚筑成,使這一花瓶狀的水池顯出古雅風趣。水池北側的水面上建有漪瀾閣。其左右都有小橋相接。閣頂為魚脊歇山,門上有彩色雄獅,這些都是明代的遺物。閣前還有一個平臺,是當年賞月、歌舞、演戲、聽曲的地方。水池南邊有一仿木船式樣的石舫,與漪瀾閣南北相望。石舫的艙頂像棚卷,精巧雅致。立在石舫上,看著被微風吹起的一池碧波,就會產生石舫正在緩緩前行的感覺,很是有趣。這一長達14.5米的石舫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舊名為不系舟。舫上匾額“不系舟”三字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所題。據說,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其核心人物常在這里討論軍機大事,閑時也到此休息。它已成為天王府中重要的遺物。
太平天國的王府,除了長江路292號的天府外,尚能考證出遺址的還有一些。
東王楊秀清剛到南京時,先將瞻園作為自己的東王府,不久即移住到明故宮內清“江寧將軍署”,后又搬出將軍署。據說是因為該地靠近鐘山,城外清軍的炮火直接威脅著這里。又有人說,楊秀清因怕鬼而不敢住將軍署。此后東王府又遷至漢西門內黃泥崗。東王府周長六七里,大門用黃緞裱糊,門上有銅質獸首門環(huán),繪有一龍一鳳。門前有“彩棚”和五層“望樓”,樓高14米左右。門內左右各有一座官廳,一個是“承宣廳”,一個是“參護廳”。府中還有花園和“多寶樓”,今龍蟠里的南京圖書館分館,是東王府花園的一部分。
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云山在定都南京之前陣亡。到南京后,洪秀全仍為他們分別建王府,安置幼西王和幼南王。西王府在今水西門內,南王府在今花露崗。王府的大門上繪有一龍一鳳。
北王韋昌輝的王府在白下路一帶。翼王石達開王府原在東水關,后遷朝天富東的上江考棚。因為韋昌輝、石達開先后負責保衛(wèi)首都天京,因此,這兩個王府前都建有高約17米左右的“望樓”。
在今堂子街74號,就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太平天國的王府。這座王府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后共有五進。正中是大殿,后邊是二廳、三廳、四廳、和后檐房,右邊是花廳。每進之間都有天井,第二、第三進之間的天井階石,是用漢白玉石砌成的。王府的第三進墻壁與屏風門和第五進的木板壁與門楣上,遺存下來有18幅墨跡清晰、色彩艷麗的壁畫。
據史料記載,太平軍在廣西時衙署之門就有壁畫。定都天京后設立了“繡錦衙”,壁畫更為盛行。在作為太平天國。小天堂”的11年中,南京幾乎成了一座蔚為大觀的壁畫之都。比較突出的有堂子街、如意里、羅廊巷、黃泥崗、方山和竺橋等處的壁畫,其中以堂子街的壁畫,最有代表性。巨幅山水、花魚蟲等壁畫,色彩鮮艷,技法粗獷,為人們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留下了可貴的真實資料。
延伸閱讀
南京-總統(tǒng)府-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近代歷史博物館總統(tǒng)府)(第二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一帶在明朝時曾為漢王府,清朝時為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南京,之后就定都于南京,改稱天京,并在兩江總督府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宮室,作為天王洪秀全的王府。1951年,在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一百周年之際,由郭沫若題寫碑文的“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紀念碑”,立于天王府的照壁前,供游人緬懷憑吊。
太平天國天王府是太平天國的宏偉建筑,規(guī)模極大,周圍十余里,重墻兩道,每道圍墻都高達二丈多高。建筑分外城、內城兩部分,兩城分別名為“太陽城”和“金龍城”。太陽城的正門是天朝門,門前邊有御溝,溝寬、深各兩丈,溝上有橋,橋前面有一塊鐫刻著“天朝”的石坊。金龍城的正門是圣天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三層高的“朝房”,正面為金龍殿,金龍殿后有二殿、三殿、后宮林苑。金龍殿十分宏偉高大,瓦頂重檐、雕梁畫棟,殿內四壁有彩繪的龍虎獅像,十分富麗堂皇。金龍大殿的東西兩側有東西花園。1864年7月,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大肆搶掠,并燒毀了天王府,現(xiàn)在只存有位于長江路292號的原天王府西花園及大殿、暖閣、穿堂等遺跡。
天王府的西花園在清朝以后幾經增修,還部分保留著當年的景物,如六角亭、方勝亭、望亭和人工開鑿的水池中的石坊等。在西花園水池中、假山上曾打撈、發(fā)現(xiàn)過洪秀全“綸音”碑碑額和碑座、石鼓等太平天國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