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牛柴”和“金薯”(2)
斯雅
在澎湖,番薯分兩種:一種實長而色白,另一種實圓而色黃赤。關(guān)于后一種,據(jù)說是明代萬歷年間從外國傳來的。明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是閩人于萬歷間得之呂宋國,初種于漳、泉各地,瘠土砂礫之地莫不可植。大概這以后傳到澎湖。有一種說法是:番薯先從外國傳到臺灣,后再傳到福建,由福建再傳到澎湖。
另一種說法是:福建人陳振龍從外國引進了番薯,先在大陸上種植,后傳到澎湖和臺灣。據(jù)載: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 年),福建人陳第跟沈有容人臺時已見到臺灣種番薯了,澎湖大概比臺灣更早。
第三種說法是: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 年)歲荒,人民多饑餓,福建巡撫金學曾從文萊地方引種回來,教老百姓種番薯,后得豐收,乃繁衍。澎湖人民為了紀念這位金巡撫,把這種番薯稱為“金薯”。不難看出,種番薯、土豆、養(yǎng)牛,幾乎成了澎湖農(nóng)村農(nóng)民生活、生產(chǎn)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