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生活習俗
冰玉桑
一、飲食
1、飯食
傳統(tǒng)主食是秈米干飯。麥類、豆類、玉米(俗稱五谷)、高粱(俗稱)、山芋等均視作雜糧,間或配搭食用,以求飯食多樣化。建國前,貧困戶或逢災荒年景,大麥、山芋等充作主食。傳統(tǒng)習慣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麥面食,建國前只富裕家庭偶或為之,建國后在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及部分城鎮(zhèn)居民中已成習俗。
2、菜肴
素菜分蔬菜和豆制品兩大類。傳統(tǒng)蔬菜品種繁多,但有季節(jié)性。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筍、藕等;夏有黃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黃豆、豆芽、絲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蘿卜、白菜、冬筍、藕。調味菜有大蒜、蔥、韭菜、生姜。建國后外地傳入不少新品種,如花菜、馬鈴薯、梅豆、包心菜、菜筍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節(jié)界限。常年供應的豆制品有豆腐、白干、醬干;節(jié)日還加制千張、豆皮(腐竹)、生條。
葷菜分肉類、禽蛋、水產三大類。肉類以豬肉為主,牛羊肉很少,傳統(tǒng)習俗不食狗肉。禽蛋類以雞和雞蛋為主,鴨、鵝次之;建國后少數人飼養(yǎng)鴿子,尚未推廣。水產類有鯉、鰱、青、草、鳊、烏、鲇、大頭魚,東南鄉(xiāng)泊湖還盛產銀魚。另外還有黃鱔、白鱔、甲魚、蝦子。至于野味,建國前有獵戶專門捕獵,山區(qū)尤多,獵物有野豬、兔子、雁、山雞、野雞等。山區(qū)腌野豬肉和東南鄉(xiāng)腌野雞是建國前民間傳統(tǒng)佳肴。群眾普遍有腌制食品習慣,蔬菜類大部均有腌制;葷菜有臘肉、咸魚、咸雞、咸鴨、咸雞鴨蛋等。冬末,幾乎家家都用豆腐制作腐乳。
3、飲料
(1)茶:縣內山區(qū)歷來產茶,建國后又向縣東南丘陵地區(qū)推廣。對尊貴客人或喜慶節(jié)日來人,除奉茶外,還加奉糖果點心招待。解渴無定時,需要保溫。建國前傳統(tǒng)保溫方法有二:
一是在木制或棕編暖壺桶中鋪上棉絮或稻草之類,將盛茶的茶壺放入其中,壺嘴露在外面,以便傾倒,可保溫約6小時。
二是將茶壺置放鍋臺上留有熱水的座罐中,或放進取暖用的大火桶內,有的干脆放進尚有余熱的灶膛內。建國后,熱水瓶進入千家萬戶,普遍采用現沖泡現飲用的方式。
建國前,貧困戶連劣質茶葉都買不起,便用山楂葉代替,勉強可用。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還建有茶亭(又名涼亭),山區(qū)更多,義務供茶多由集體負擔。
汽水、咖啡、果汁等飲料,建國前只在官紳富戶中偶見。建國后市場均有供應,還增加麥乳精、益壽精等營養(yǎng)飲料。夏季,縣城、徐橋等地還有冰棒廠生產冷飲,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飲料。縣內建國前無酒廠,只有少數私人酒坊,生產量少。農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請酒匠上門,或獨戶或聯戶釀酒。以白酒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輸入的瓶子酒量少價昂,群眾多買散酒,以斤兩計量,家庭都備有酒壺,作盛酒、斟酒用。建國后縣有酒廠,外來瓶酒品種繁多,啤酒、香檳等新品種也為群眾普遍接受。
縣內傳統(tǒng)設宴必備酒,尤其是喜慶筵席還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