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鹿泉北白砂龍舞
順慈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該村周圍地下有厚層白砂,故以白砂為村名。鹿泉市北白砂舞龍是一項傳統(tǒng)民間花會表演活動。該活動發(fā)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北白砂舞龍是當?shù)刂卮蠊?jié)慶活動的助興表演活動,因其龍身長、套路多、陣容大而聞名于世。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途經(jīng)北白砂村,當?shù)匕傩瘴椠埾嘤?。乾隆看到巨龍翻飛,似活龍再現(xiàn),龍顏大悅,親賜“騰云龍會”四字以示表彰。此后北白砂龍會名聲大震,為北武當山廟會和重大節(jié)慶活動的保留表演項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北白砂農(nóng)民組織了“騰云舞龍隊”,他們繼承前輩舞龍技藝和風格,對舞龍的套路、鼓點、服裝、造型加以充實完善,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風格。
北白砂舞龍,由青綠色水龍和紅黃色火龍組成,龍長28米,龍身直徑0.5米,龍首角長0.8米,表演陣容為:撐桿演員22名(每條龍由11名演員組成),領舞繡球手1名,鼓手1名,大镲2名,小镲2名,小鈸1名,中鑼1名,小鑼1名,篩1名。舞龍表演由雙龍出水、躍過龍門、二龍攀柱(龍塔)、翻江倒海、騰云駕霧、鉆龍尾、搖船舞龍(高難動作)、大輪環(huán)、龍脫衣(又名龍鉆洞)、慢龍快跳、躍龍身、雙龍翻舞、青云平搖、桃心圍珠、傾圓漸快、曲頭撬尾、快慢騰云(二種舞姿)、二龍側(cè)身平搖、慢八字、雙龍歸位等20個套路組成。
北白砂舞龍作為一種文化遺產(chǎn),具有多種價值。
一、文化價值:北白砂舞龍是當?shù)刂卮蠊?jié)日慶典與-上的保留節(jié)目,極具觀賞性與藝術性;
二、經(jīng)濟價值:演員通過表演,可獲得經(jīng)濟收益;
三、歷史價值:北白砂舞龍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民俗表演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社會價值:北白砂舞龍對活躍當?shù)厝罕娋裎幕睿l(fā)揚傳統(tǒng)民間藝術,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北白砂舞龍隊先后參加了石家莊市國慶文藝演出、第五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jié)、中國天津“麒麟杯”龍獅邀請賽、中國北京第一屆舞龍藝術節(jié)、“國安杯”中華舞龍大賽、天安門廣場慶祝澳門回歸祖國表演大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