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色文藝(5)
南煙
臺灣香包
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jié),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于靜態(tài)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醫(yī)藥不發(fā)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fā)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民間認為五月氣候濕熱,多生疾病,每逢端午節(jié)這一天,除了掛艾草、吃粽子、劃龍舟外,孩子身上還掛著香囊,當時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貼以艾葉,故名艾虎香囊(今稱香包)。
今日這些吉祥物雖已不復昔日辟邪去病的功能,但仍具有「懷古、念舊」之倫理意義,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美,在端午節(jié)仍是一個甚為應景、普受喜愛的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