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馬遠《踏歌圖》(2)
學成子
由于馬遠在構圖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現整體的手法,常畫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畫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稱為“馬一角”,被認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殘山剩水,所謂“中原殷富百不寫,良工豈是無心者;恐將長物觸君懷,恰宜剩水殘山也?!边@種解釋是欠科學的。其實,馬遠的邊角之景是藝術上的高度提煉,完全是美學的,而不是政治學的。
當北宋畫家把全景山水發(fā)展到登峰造極,南宋的山水畫家要有所創(chuàng)造,就不能不在觀照方式和表現方法方面另辟蹊徑,由“遠觀其勢”的全景風光轉向“近觀其質”的邊角之景。另外,劉李馬夏的“院體”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為“北宗”,認為其在具體畫法上講究刻畫,在繪畫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為物役,所以其結果往往導致畫家的損壽。董其昌明確提出,北宗“非吾曹所當學”。而作為一位文人畫家,應當從“南宗”入手。所以,盡管院體山水在藝術上獨具特色,但在后世卻始終處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們的反對。
名稱 宋馬遠踏歌圖
類別 中國古畫
年代 宋代
現狀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 191.8cmx104.5cm
材質 絹本水墨,談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