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風俗(2)
南辭
二月
春社:“春分”前后五天有一“春社”。相傳李窠村張姓有一祖先,在春分那天被老虎咬死,后代子孫做“春社”紀念他,流傳至今。是日,張姓人家吃雞、鴨、肉過“春社”。
二月十九:簡稱“觀音九”,古傳“觀世音誕辰”。是個迷信活動。建國前,這一天家家做米飯或米制品,早晨男女老少著新衣帶迷信品,涌往大布進谷橋“觀音廳”(建國后廳廢),占香拜佛,求財保福,三教九流,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攤點眾多,嗩吶吹響,擁擠非常。青壯年婦女未婚者祈佑找個好丈夫,不育者求“觀音送子”;買糕的謂之“買糕高升”,買豆腐干的謂之“買田買地”。徙勞無用,眾人笑煞。窮困人求討,行香者必須捨錢。建國后這些迷信活動逐漸革除。
三月
三月三:建國前謂之:“三月三,太子出庵廳”,做米果“敬神”。儒元村邦尾琉璃庵,這一天有婦女“聽卦”的迷信活動。建國后革除。
清明:古有采青走清明,至時青年婦女往新戚或村外采花,俗稱:“走清明遇得好賢人(丈夫),采青就會生”的迷信說法。五十年代后無此風俗。
谷雨:古時有婦女“走谷雨”的風俗,是日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來。建國后無此風俗。
四月
四月初一:村民有烙米粑風俗。民間流傳“四月始,蛇蠱毒”,為防止小孩饞亂買東西吃,家家戶戶自己烙米粑給孩子吃。耙有咸、甜兩種,原料秈米磨漿,加野菜(俗名“四月菜”,“黃曲菜”)烙成米粑,有的配面粉混合調(diào)制,烙為粑,很為普遍,延續(xù)至今。
立夏:標著夏天到來,村民家家戶戶做白果、糍粑,有的戶做幾十斤送給夏茂街親友。夏茂街也有部分人頭一天就到村莊親友家住夜吃糍果,叫做“過夏”。
四月初八:簡稱“四月八”,晚輩為高齡老人準備棺柩、“壽衣”(逝世時穿的衣服)。這一天請木匠、裁縫工來家制成。老人在未逝世前,每逢這一天翻曬一次,以防變質(zhì)。延續(xù)至今,有的時間靈活定。
五月
端午:民間盛大節(jié)日之一。夏茂地區(qū)古代也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jié)。從明末,駐扎在牛押寨(夏茂北與順昌交界的高山處)的山寨嘍羅,在五月初五結(jié)伙到夏茂地區(qū)民家搶吃。年年如此,有一年還拆去東街的房屋。村民為安心過節(jié),聰明的夏茂村民不約而同地提前一天過端午節(jié)。這樣五月初四日成為夏茂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時間,形成習慣,流傳至今。
節(jié)日前夕,除去當年有親人逝世之戶以外,各戶均包粽子。送與逝世親人有親戚關(guān)系的內(nèi)親,要送棕200-400只。節(jié)日前女婿要送三斤豬肉、餅等給妻子的娘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去世為止,名曰“分節(jié)”,“送節(jié)”。新婚女婿送的東西尚要加上糯米、面條等。
初四這天,家家戶戶插菖蒲艾葉,小孩掛五色香袋一串,謂之:“避邪”。房屋邊角等處撒雄黃。確有消毒作用。
五月十三:相傳為關(guān)羽誕辰,又傳為“關(guān)公磨刀日”,是日降雨方為順意。民間吃鴨、肉、面條等改善。流傳至今。
五月廿五:流傳為:“五谷真仙”生日,神農(nóng)氏授農(nóng)民種五谷,建國前迎“五谷仙”,建國后已改革。是日村民做糍粑。米果,紀念神農(nóng)氏。
六月
齋流峰:素食節(jié)古傳為“齋流峰”,六月初一至十五的半個月,民間大部分家庭點香排案“敬佛”,食素菜。建國前這半個月禁宰豬牛,飲食店用菜油煮菜。至十六日開葷,大宰豬牛,各家改善,有的相互宴請,建國后此節(jié)已改革。
六月廿四:相傳為戲祖“田公”誕辰。建國前農(nóng)村請戲班演戲慶祝。是時正逢曬煙收成結(jié)束,稱為“做菸葉福”,農(nóng)家置酒、鴨、肉、面條辦酒宴,有的請親友同餐,祝賀菸葉豐收,延續(xù)至今。建國后這天已無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