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孟州民俗 娘瞧閨女
愉婉子
在豫西民間,每逢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出閣后的閨女,這天總是攜兒帶女、穿紅戴綠,手拎大包小包禮品,到父母家賀節(jié)問安,以報答養(yǎng)育之恩。小輩探望老人,使他們能在節(jié)日里享受天倫之樂,這是多年流傳下來的老規(guī)矩。而在黃河之濱孟州,風(fēng)俗卻與其他地方不大相同,每逢四時八節(jié),女兒不去看望父母,當(dāng)娘的則要置辦禮品去瞧閨女。
娘瞧閨女習(xí)俗的緣由在孟州民間有兩個傳說版本。一種傳說是:
在很久以前,一位老媽媽守了一輩子寡,身邊只有一個女兒,女兒長大了,該出嫁了。老媽媽舍不得女兒離開自己,經(jīng)常在人前人后嘆氣流淚。女婿理解岳母的苦處,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入贅到了女方家。女婿聰明能干,深得岳母的喜愛。到了農(nóng)歷端午節(jié)前夕,岳母想到女婿常年在自己身邊,親家也一定很想兒子和媳婦,于是就囑咐女兒回婆家看望婆婆和公公。女兒和女婿才走了幾天,這位老媽媽就掛念得夜不能寐。后來,她蒸些各種各樣的面餅,用紅布包好,連夜到親家去看望女兒女婿了。親家看她這樣疼愛自己的兒子,也理解她孤寡獨處的心情,就趕忙催促兒子媳婦回去了。以后,每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老媽媽都讓女兒回婆婆家去,自己也照舊前去探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娘瞧閨女的習(xí)俗。
另一種傳說解釋這種風(fēng)俗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有關(guān)。據(jù)說嫦娥服了長生不老藥后,身輕如燕,飛入月宮。月宮孤寂清冷,沒有人煙。嫦娥后悔莫及,時常走出月宮,遙望人間,以悠悠思緒排遣自己的無限煩惱。受此神話傳說的影響,每逢十五月圓之時,老媽媽們便仰望長空,感嘆獨居廣寒宮嫦娥的悲劇命運,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出嫁的姑娘,女兒的衣食住行無不牽動著老娘的心。特別是隨著八月十五的逼近,老人的思女之情愈發(fā)強烈。于是,做母親的都要精心做個“月糕”到閨女家瞧一瞧、看一看,以了卻自己的思念之情。后來,就自然形成了娘瞧閨女的習(xí)俗。不管這種習(xí)俗源于哪種說法,就其社會效果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它加深了母女之間的感情,加強了親友之間的團結(jié),是一種體現(xiàn)慈母之心的風(fēng)俗活動。
自古以來,在孟州城鄉(xiāng),寶貝姑娘出嫁之后,每逢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這兩個重大節(jié)日,姑娘的父母常常忙得不亦樂乎。
端午節(jié)前,爹娘要準(zhǔn)備粽子、鮮桃、油炸食品和“花饃”等禮品,去瞧閨女。那花饃,要聘請村里的巧姑娘、能媳婦做成石榴、鮮桃、喜鵲、金魚、刺猬、兔子、獅子、老虎等各種動植物造型,上面再涂上紅紅綠綠的顏料,看起來憨態(tài)可掬、形象逼真。僅僅這一個活兒,往往要花費一兩天的時間。
待到送禮的那一天,由姑娘的哥哥、弟弟帶著人抬上兩副食盒或者挑上四只篩子,恭恭敬敬地送到姑娘家。當(dāng)娘的還要親自帶隊,一行人都要穿戴得衣帽光鮮、齊齊楚楚,言談舉止也要中規(guī)中矩。有些講排場的家庭甚至要拉上姑娘的姑媽、姨母。食盒上一般要披紅掛彩,食品上也要蓋上紅布或花毛巾。出發(fā)時還要鄭重其事地鳴放鞭炮,仿佛在向鄰里們宣布新聞似的。
中秋節(jié)的娘瞧閨女活動更為隆重。每年快到中秋節(jié)的時候,有閨女的人家就忙碌起來,特別是女兒多的老人更是緊張,從初十到十五,一天一家,甚至一天兩家,直到十五,娘瞧閨女的活動才會全部結(jié)束。
中秋節(jié)的娘瞧閨女活動格外重視送月餅和“棗山”。月餅是老娘自己親手制作的月餅,自己做的月餅雖然沒有買的月餅好看,也沒有買的月餅好吃,然而,自己做月餅的情意卻比買月餅要重得多、濃得多。老娘在做月餅的時候,把自己對女兒、女婿和外孫的思念之情都揉進了月餅里,其中所蘊涵的豐富感情是無法衡量的。而女兒收到母親親手做的月餅,會格外高興、自豪。娘瞧閨女做的月餅,實際上是一種花棗饃,有的地方稱它為月餅,有的稱為月糕,也有人叫它“套月餅”。人們之所以稱月餅為“糕”、“套”,是因為這種月餅不是一層,而是有三層的圓形月餅或塔形的八層月餅。制作月餅時,最底層是一個又大又厚的面盤,把用面搓成的長條在面盤上圈個五角星圖案,五個角各插上一枚紅棗。然后再在上面搭個小于底盤的面餅,再用面條圈五星、插紅棗。如此這般,一直壘到八層,取八月十五的意思,圖個吉慶。有的月餅直徑約一尺左右,有的直徑可達到一米。母親給女兒送月餅的時候,街坊鄰居家的女人們都來觀看,邊看邊議論,多是從月餅的大小、造型是否端正來評價母親關(guān)愛女兒的程度,所以,月餅自然是蒸得越大越端正越好。除大月餅外,還要蒸許多個小月餅。因為大月餅是送給女兒的,小月餅是送給女婿、外孫和親家的。小月餅的做法比較簡單,把面搟成圓片,放棗以后對疊,形如半月。民間講究禮尚往來,娘瞧閨女返回時也不能空手,閨女就拿幾個小月餅作回禮。
“棗山”的直徑約一尺六寸左右,呈金字塔狀,層層相疊,三至六層不等,乃是蒸熟后摞起來的。每層均繪有圖案,組合之后再插上制作精美的壽星、嫦娥、鐘馗等神話戲曲人物及一些動植物造型。乍看起來,你簡直不敢相信這些活靈活現(xiàn)的小精靈是用面團蒸制的。這“棗山”要用大篩子盛著,或者用八仙桌抬著,和月餅、葡萄、石榴、柿子等應(yīng)時果品及小花饃一起送到姑娘家。
這些活動,以新婚第一年最為隆重,以后要看各家的富裕程度具體對待了。至于女兒懷孕期間的逐月探視,分娩后第三日、第六日、第九日的看望,女兒在小寶寶滿月后的省親,都是娘瞧閨女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值得說一下的是,小寶寶滿月時,當(dāng)娘的送給女兒的禮品才叫豐厚呢!從銀鎖、銀鐲、銀項圈、花帽、花鞋、花兜肚、小被、小褥、小枕頭及大大小小的四季衣服,讓你看得眼花繚亂,就是那不起眼的尿布片,也得準(zhǔn)備十幾片呢!除此之外,娘家人還要給親家全家老少每個人做一雙新鞋子,以酬謝他們一個月來對姑娘的照料。數(shù)十年來,筆者與遍及中國北方十幾個省、自治區(qū)人們的聊天中,并沒有聽到過類似的說法。
其實,娘瞧閨女這項活動對于女兒的婆婆家,也是不可小覷的大事,畢竟是兩親家親密接觸、增加感情嘛。特別是新婚第一年,女兒的婆婆家一般都要提前割肉買菜,置辦宴席。家里的男男女女還要提前在村口迎接,親親熱熱接過擔(dān)子,一塊兒說說笑笑地穿街過巷。臨近家門,還要燃放鞭炮以示歡迎。然后,要把禮品放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供街坊鄰居參觀、贊賞。待到大家酒足飯飽、兩親家說夠貼心話之后,大約下午三四點鐘,娘家人就要告辭了。這時,有些厚道的親家母過意不去,也會回贈一點兒瓜果之類的東西。之后,新嫁娘要跟著婆婆、妯娌、小姑一起出動,把禮品送給一條街的家家戶戶,甚至全村。這應(yīng)該是新嫁娘展示風(fēng)采的好機會。
孟州娘瞧閨女的風(fēng)俗帶有農(nóng)耕地區(qū)面食文化的特點,它那種與眾不同的方式使人倍感親切、趣味無窮。
為什么孟州盛行“娘瞧閨女”這種獨特的風(fēng)俗?近幾年來,筆者曾多次請教家鄉(xiāng)的長輩、老教師、老先生和民俗愛好者,也算大致摸清了它的來龍去脈。
孟州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奇特,山區(qū)、平原、黃河灘各占三分之一。這里人多地少,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社會,物產(chǎn)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自古以來,這里就有“惜土如金”的傳統(tǒng),有深耕細作、“種地如繡花”的習(xí)慣。俗諺云“二麥相熟,秀女下樓”,豪富之家也不例外。此外,封建禮教思想盛行,新嫁娘地位低下,往往吃苦受罪,遭受欺凌。當(dāng)父母的愛女心切,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委曲求全地向親家饋贈禮品、聯(lián)絡(luò)感情,以求能稍微改變一下愛女的處境。當(dāng)然,也不排除一些豪富之家向親家示威、擺闊氣的可能??傊@種做法蔓延開來,延續(xù)下去,便漸漸形成了我們今日看到的這種獨特的風(fēng)俗習(xí)慣。是與非,對與錯,竟無從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