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珍稀民間文化國家級非遺 太平道樂
俊材氏
太平道樂是是邢臺市的珍稀民間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道教音樂的"活化石"。
東漢末年,邢臺巨鹿人張角以《太平經(jīng)》為經(jīng)典教義而創(chuàng)立太平道,把宣傳統(tǒng)治階級不勞而食、應當人人平等、預言社會要發(fā)生大變動的思想和對神的祈禳禱祝一起編成經(jīng)文,讓徒眾誦讀。為使詠誦韻律整齊化一,開始先加入打擊樂,使詠誦有了輕重緩急的節(jié)拍,在眾多道徒吟詠經(jīng)文過程中便形成了一種吟誦韻律經(jīng)樂。這是太平道樂的最初形式。
太平道樂從產生至今,在比較閉塞的廣宗民間經(jīng)過1800多年的薪火相傳,仍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其獨特的古樸的韻律,在國內民間音樂及宮觀道教音樂中絕無僅有。
太平道樂不同于“正一”派和“全真派”道樂。目前中國各宮觀道院中的演奏,非“全真”即“正一”道樂,而太平道樂獨樹一幟。太平道樂是在農村,演奏者均是民間藝人,追求演奏技藝,因此,演奏水平很高。邢臺太平道樂演奏團能演奏演示70多首曲子、8種道舞圖案,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曲譜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三仙曲”《朝天子》、《經(jīng)堂樂》、《玉芙蓉》等,還有大型民間舞蹈《抬黃杠》等。
太平道樂曲譜流傳下來的都是文字譜,即工尺譜。工尺譜只記寫了旋律中的音高關系,沒有時值的強弱拍的劃分標記,所以只能靠師傅口傳心授,故而太平道樂沒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慶幸的是,師祖的曲譜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口傳抄襲,輾轉流傳,至今仍保留著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遺風流韻。
依據(jù)教義的內容,曲調的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凄楚,旋律起伏疊宕,幽雅婉轉。如曲牌《朝天子》多用于慶曲、朝拜等大型場合,曲調歡快,旋律委婉動聽,呈現(xiàn)出熱烈歡騰的氣氛;《大開門》表達悠遠寧靜的意境,莊嚴肅穆,聽后有在悠悠白云中飄飄然的感覺;《小風韻》流暢開朗,令人耳目一新;《卷蒹》是在樂曲中徐徐卷起神位前的掛蒹,面對人們對天堂神靈圣仙的膜拜時所吹奏,曲調幽靜高雅;反映信徒們祈盼神靈圣仙降世濟人、普度眾生的愿望和對神仙賜福人間的感激之情時,曲牌《降濟》表達得淋淳盡致。
1958年10月,邢臺地區(qū)的廣宗縣太平道樂演奏,在邯鄲受到周恩來總理和郭沫若的稱贊,并和演奏人員合影留念;美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員、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主席鐘思弟先生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張振濤先生稱太平道樂是“中國道樂中一支絢麗的鮮花”;1998年邢臺太平道樂演奏團參加了新加坡舉行的亞洲道教節(jié)表演,新加坡首腦及各屆人士觀后大加贊揚。太平道樂在東南亞地區(qū)倍受青睞,影響頗大。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太平道樂以獨特的民俗藝術展示出來。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是世界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正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姿態(tài)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