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大全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欧美日韩中字亚洲一区

<legend id="kjb9y"></legend>
<sup id="kjb9y"></sup>
<legend id="kjb9y"><u id="kjb9y"><blockquote id="kjb9y"></blockquote></u></legend>

      <legend id="kjb9y"></legend>
    1. 山西長治上黨婚嫁習俗(3)

      逸明

      洞房

      拜堂完畢后,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

      入洞房時,由大伯子鋪床,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沁縣一帶,洞房里擺著斗,斗內裝有五谷、銅鏡等鎮(zhèn)物,用于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墻,通宵不滅,俗稱“長命燈”。夜半,男女新人要舉行“敲升子”儀式,二人倒坐門檻喝疙瘩湯,俗稱“兒女湯”。湯中放棗、花生、草節(jié)等,邊拌碗里的疙瘩湯,邊念誦一段民謠:“左手拌疙瘩,兒女一撲攤?!蓖瑫r還敲梆子念:“邦邦邦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孫子,男的會念書,女的會扎花,坐下一板凳,起來一海楞?!斌w現了沁人對子女未來生活的憧憬。過去,從舉行婚禮時就期待生子,在潞城一帶,洞房門上常用的對聯是:“喜今日銀河初渡,賀來年玉樹生枝”。新娘一進洞房,就有人把紅棗、花生撒在床上,意味著早生貴子。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后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

      在壺關一帶流行洞房酒歌:

      女:這盅酒,我敬你,當家主事全憑你。

      男:這盅酒,我敬你,管米管面待親戚。

      女:這盅酒,我敬你,出門遮風又擋雨。

      男:這盅酒,我敬你,叫你生兒又育女。

      女:這盅酒,我敬你,出門不要忘了妻。

      男:這盅酒,我敬你,尊老愛幼守家底。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門;第九天,新娘還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幾日,叫作“住九”。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頻繁,若不找點借口讓他(她)們分開幾日,豈不對身體有害??磥?,“住九”還真有些科學道理。壺關將住九叫“接九”,有“新婚不接九,死后不如豬和狗”的俗語。

      上黨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俗語說:“不鬧不發(fā),越鬧越發(fā)”。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后三天,賓客、鄉(xiāng)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興旺發(fā)達。

      回門

      新婚次日上午,新人向戶族及親戚長輩行跪拜禮,受禮者向新婦贈送拜禮。家族中的平輩和晚輩也要來見新娘,俗稱“分大小’或“見大小”,其意義是確認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這天,女家家長隨帶糕點和面食禮品,前來婿家向翁婆致賀,俗稱“道喜”。

      婚后第3天,上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招嫁”,又叫“圓飯”的古老習俗。這一天,女家及其姻親前來女婿家送飯,并來看閨女,生怕女兒初到婆家拘謹,吃不飽飯餓著。圓飯意味著確定與婿家的來往關系,如果不愿與婿家來往,便不來圓飯。沁縣等地則叫作“看3日”或“打聽三天”。

      “回門”,即新婚夫婦雙雙回女方家省親的習俗,也流行于上黨各地,基本上是在婚后第五天的,也有在婚后第3天的,或在婚后第6、7、9、10以至12天的,因地而異。新婦回娘家,當日返回,叫回門,又叫走5日。若娘家專門派人來接,叫接5日。

      民間把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稱為“進門”,所以才把新娘從婆家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成雙成對,又稱為“雙回門”。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心情。不過,深受初離家門、乍別父母的新娘歡迎的這一習俗,對于新郎來說,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且不說在女方親友面前,新女婿要備受“品頭論足”,單單是新娘的妹妹們,他就招架不住。這些放肆的女孩,把煙灰、黑漆往姐夫臉上抹,讓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餃子,無所不用其極。新女婿在被戲鬧的過程中不能發(fā)怒,即使手足無措,備極尷尬,也還得滿臉堆笑,聽憑發(fā)落。

      上黨一帶回門時流行請女婿,即女家宴請新婿,此后,新婿方可擇便到女家。過去,請新婿必須具請貼通知婿家,新婿還要在女家住九天,叫作住九。此間新婿“會親”,不僅兩親家加深了了解,聯絡了感情,就是雙方親友也初步結識,為今后的往來打下了基礎。

      “回門”在上黨大多數地方即算婚姻禮儀中的最后一項內容。然而這一帶還有“住滿月”一種習俗,婚后滿一個月,新媳婦要回娘家住夠一個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人生大禮才算落下了帷幕。

      新婚第一年,逢一定節(jié)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兒,叫追節(jié)。追節(jié)一般兩次。第一次是臨近八月十五,隨帶禮品有成套的月餅和時鮮水果。第二次在臨近春節(jié),傳統的禮品是花樣面食,有燈糕、豆枕、面兔、剪箍等?,F在普遍改用糕點。

      上黨人的婚禮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由傳統到文明的過程。有趣的是,上黨地區(qū)還有一些獨特的婚俗,比如,在沁源縣境內的城關一帶,流行著一種兒子娶媳婦逗婆婆的風俗。在結婚這天,等把媳婦迎娶回來,村里人、城關百姓便忙著去找婆婆。等把婆婆找回來后,立即被圍住,開始了繁忙的化妝活動。這種化妝,把婆婆打扮成了丑八怪。有人給婆婆臉上滿把手地抹鍋黑,弄得婆婆滿面烏黑,哭笑不得。有人給婆婆頭上戴了許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像絲線扭成的各種各色的一縷縷線頭吊在婆婆的頭上,一直吊到脖子里?;ɑňG綠,煞是好看。脖子里,也有人給戴上花花巾,耳朵上戴上臨時制作的水果削成的耳環(huán)等等。這時候的婆婆,與剛進來時已經面目全非,弄得人們啼笑皆非。也就在裝扮之后,眾人在哄笑聲中把婆婆推進了媳婦的房間里,弄得所有人都哄笑不已,使婚禮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所以,凡是在結婚典禮時,婆婆們總要借故到處躲藏。

      在黎城縣、襄垣縣,自古以來,兩縣人之間見面后互相說笑打鬧,說再難聽的話也不惱,打鬧得多么嚴重也不傷和氣,這種風俗習慣至今依然流傳。這種風俗習慣,只在這兩個縣的人之間存在,與周圍其它縣的人無緣。黎城人見了襄垣人,不論認識與否,都可開玩笑,不論黎城男子年齡如何,都敢叫襄垣人“小舅子”,而襄垣人無論年紀多大,也不會對黎城人的這種稱呼報以怨氣或者怒罵,而只是笑笑或者也給對方起個雅號,叫個渾名。如果一伙襄垣人遇到一伙黎城人,會互相罵得不可開交,但不傷和氣。如果一伙黎城人遇到少數幾個襄垣人,除去叫“小舅子”之外,甚至會把襄垣人的衣服都扒下來。反之,襄垣人遇到少量黎城人,也會同樣干。更為出奇的玩笑,是在黎城與襄垣人的男女之間,黎城人不僅叫襄垣女子“小姨子”、“妹子”之類的稱呼,甚至可以動手動腳,扒衣服,打打鬧鬧都可以。反過來,襄垣人對黎城人也可以使用同樣出奇的辦法開玩笑。

      這種互相之間開的玩笑,延續(xù)多少年無法考究,至少是在清代時就有了的。當地人對黎城與襄垣人的這種特殊的人情關系有著各種傳聞,這些傳聞,無論有多少種,但歸結到一點,就是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種特殊的姻親關系,這種姻親關系,就成了至今日還流傳著的黎城人與襄垣人之間互相說笑打鬧、無拘無束,不受節(jié)制的情況。

      綜觀上黨婚姻禮儀,不難發(fā)現它和全國各地的婚俗一樣,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個是講究紅火熱鬧。迎娶之日,男女雙方都要將門戶裝飾一新,院門、房門貼喜聯,窗戶上貼大紅雙喜字和“喜鵲登枝”、“鴛鴦戲水”等吉祥剪紙,大門口懸掛紅布彩綢,張貼大紅雙喜。為了歡宴親友、賓客,男方往往要在院子里搭起“喜棚”。新郎、新娘和主持婚禮的人要身披紅綢,胸佩紅花。新娘身穿紅衣紅褲,頭罩紅蓋頭,更是一身紅。一應用品,大到車、轎,小到花燭、裝飾、顏色均以紅色為主。鼓樂喧天,鞭炮連聲,親友云集,鄰里畢至,一派歡聲笑語。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幼三天內不分大小,“戲公公、婆婆”、“戲大伯子”、“鬧洞房”把喜慶氣氛渲染得火爆熱烈,無與倫比。

      再一個特點是祈求吉祥如意。首先希望新婚夫婦和諧美滿。拜堂之后,新郎、新娘手挽綰有“同心結”的彩帶共入洞房,象征一對新人自此以后結為一體,同心相愛,白頭偕老,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開端。

      其次是希望新婚夫婦多子多福。有的地方講究雙方在饋送的食盒中放置棗子和石榴。棗子,即“早子”,早生貴子;石榴籽多,含有多子的意;有的則要在新房的枕頭里、尿盆下放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面兔;還有的新婚之夜婆婆親自把被褥鋪在床上,藏入棗、栗子等干果,讓新人摸取,以“早立子”的諧音,祝愿兒子、兒媳早生貴子。

      第三是希望新婚夫婦婚后豐衣足食,平安無事。有的地方新娘下轎要跨越火盆;有的則要在院子中燃一堆柴火,即“旺火”,讓新郎、新娘進門后繞火而行。這都是表示驅除邪惡,并象征新婚夫婦婚后日子越過越紅火。鬧洞房的宗旨是“不鬧不發(fā),越鬧越發(fā)”。撒喜果,撒七彩紙屑,“攆白虎”,洞房里放斗,斗里放五谷、銅鏡以避妖鎮(zhèn)邪,凡此種種,無不寄寓著人們美好的祝福。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上黨老區(qū)人民的腰包鼓了、錢多了、人富了,于是,邁進小康行列的上黨老區(qū)人民的結婚典禮也在發(fā)生著變化。特別是一些古老的民風、民俗正接受著現代的沖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社會與自我之間發(fā)生著變革,婚事從簡、集體婚禮等一些文明的禮俗又在民間開始悄然興起。隨著時代的前進,上黨各地的婚姻禮儀不僅由繁趨簡,而且內容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陳規(guī)舊俗從婚禮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潑的新風尚逐漸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