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四時八節(jié)風(fēng)俗(2)
念南
立春
立春,婺源人又稱新春,俗話云:“新春大似年”,新春又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自然要慶賀一番。是日,各戶用碗栽青菜一棵,上插天竺葉,用紅紙在白菜幫上箍一紅紙條,置于廂椅桌上,并用紅紙書一“春”字,倒貼于照壁上,以示“春到福臨”,再焚香燒紙、迎春接福。
元宵
元宵又叫“燈節(jié)”,從正月十三日開始,叫“起燈”,至正月十八結(jié)束,叫“滿燈”,以正月十五元宵夜最熱鬧。元宵節(jié)下午,家家焚香拜揖,送祖宗回山。
秋口的山茶、言坑一帶正月十三日,各家各戶還要用粗米粉拌豆芽、豆腐干、青菜、野蕌等同蒸的飯,名叫“馃雜飯”。據(jù)傳是村人為躲避“長毛”(洪秀全)兵侵?jǐn)_而制做的方便食品。
春社
立春后第5個戊日為春社日,立秋后第5個戊日為秋社日。這一天要吃社酒,各族宗祠舉行“社祭”,祠眾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要祭神祀祖,子孫上新墳祭墓。
清明
作為朱熹故里,婺源的忠孝觀念極強,民諺云:“只領(lǐng)兒孫掛紙錢,不領(lǐng)兒孫拜年”,舉家外遷的商賈、仕宦、春節(jié)可在外過,但清明是一定要派男丁返鄉(xiāng)掃墓的。
是日,家家戶戶用野艾、米粉、蕌做餡馃外,每戶還要特制一個子孫馃(用野艾、米粉做成碗狀,內(nèi)置九個實心野艾馃、米粉小馃)和幾個糖馃。家人在長輩帶領(lǐng)下,逐一到一座座祖墳上拔墳(砍雜柴、草)、培土,擺上馃品、掛紙錢、燒金銀香紙、敬酒、拜揖、鳴炮。在外返鄉(xiāng)掃墓和家有變故的人家,往往還要在“孤墳總祭”碑前掛上一串紙錢、燒上一柱香火。父母死后第二年,女兒一定要在清明日去掛一次錢。
婺源人說清明頭一日不能“ 掛錢”,這一天掛錢是“屁錢”,對亡人沒作用。實事情況是清明頭一日為寒食節(jié),為紀(jì)念春秋時代的介子推的忠孝行為,禁止一切煙火。掛錢,上墳要燒香,就犯了禁忌,所以清明頭一日不能掛錢掃墓?!捌ㄥX”的說法當(dāng)是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