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鄄城縣沙土廟(4)
照南君
沙土廟附近民間習(xí)俗
沙土廟戲臺前規(guī)矩多
清代以前,原沙土廟對面有戲樓一座,坐南朝北,距山門約一百米?;掖u為墻,歇山式,琉璃瓦頂。后臺設(shè)有神臺、硬座、箱板以及小便間。前臺是雕梁畫棟,五彩畫板與油漆欄桿,兩根紅漆耀眼的粗明柱。夜晚點亮一對“大鱉燈”(一種烏龜形的菜油燈具),更為輝煌。上場門鑲有“出將”橫匾,下場門鑲有“入相”橫匾。上下門各懸有繡著八仙過海的門簾。明柱上有一幅集歷代書名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東西漢,南北宋,人物備考”;下聯(lián)是“山海經(jīng),水滸傳,今古奇觀”。橫批是“陽春白雪”。
在前臺對面40米處,是現(xiàn)搭的神棚,是供奉神像以及會首、各行業(yè)代表議事的地方。神棚前還有特設(shè)的八仙桌與羅漢椅等,是供看戲的文武官員使用的。如夜間看戲,前面還要架上宮燈、回避牌、水火棍等,以示威嚴(yán)。神棚左右三米外,是飯食業(yè)撐布棚、安鍋口與食桌的地方。飯食花樣繁多,有條不紊,各敬其業(yè)。會首按祖輩傳下來的習(xí)俗安排各布棚的高低(最高不得與戲臺前場齊)與方向。如戲樓的兩北20米處是氏方形的燒水爐灶,上面置有十三把大錫壺(這也與十三條班規(guī)相呼應(yīng)),嘴朝外的是開水,朝里的是溫水(爭供化妝洗滌用)。與茶爐為鄰的是菜館與酒攤。茶爐前不得有飯食鍋口,只能擺豎有“旗桿頭”的剃頭挑,剃頭的不自帶熱水,可以隨用隨向茶爐要,不準(zhǔn)不給,但剃頭盆內(nèi)不帶毛巾,就遭拒絕。
從剃頭挑白北向南延伸是煎包、高饃、丸子、羊肉湯、單餅、涼粉等棚,最南靠近戲臺“碼腳”是燒餅爐。賣胡辣湯、豆沫、冰糖葫蘆、芝麻糖、花生糕、梨糕的攤子,不能與其他飯食爭“黃金段”,只能在剎戲后設(shè)攤叫賣。戲臺前20米內(nèi)的方塊地是“站場子”(即男性聽?wèi)蛩?,戲臺左右兩則約與前臺等長,臨時放20多輛太平車,名之日“花場子’,(即女性聽?wèi)蛩?。官太太、小姐或大家閨秀等看戲,多自套轎車,在太平車后面一字排開。戲臺后面,是賣江米團(tuán)、吃搖會、轉(zhuǎn)雞蛋、變黑紅、三張牌、虎牌九等雜耍小攤。再后面是“寶棚”一條街,以“寶棚”、“色子棚”、“零鐺鋪棚”為主,還有個別的“插麻雀棚”(后稱“打麻將”或“壘城墻”)、“牌九棚”。附近可有“說武老二的”(即山東快書)、“魚鼓”、“墜子”、“洋琴”等流浪藝人,單人獨唱或搭班唱,但他們都能嚴(yán)守“剎戲就唱,開戲就?!钡乃嚨??!罢f武老二的”最忌有婦女聽眾,因為有關(guān)《二武松》的段子,演唱者故意增加“逗哏”或“臟話”,怕婦女加以吵罵。唱“洋琴”的擁有眾多的婦女聽眾,因為“洋琴”所唱《藍(lán)橋會》、《粱祝下山》、《小姑賢》、《游湖借傘》等段子,多是歌頌婦女賢惠的,根本沒有臟言穢詞。上述流浪藝人,為了“上座”,都能自重敬業(yè)。
“寶棚”一條街后方稍遠(yuǎn)的地方,則是“糞影子”,即臨時用葦席搭起的簡易廁所。插糞影子的與戲班有一種互惠關(guān)系。即下雨時,戲班可用廁所席去蓋大衣箱與道具,廁所服務(wù)員可無償?shù)睾葢虬嗟牟?,夜晚點戲班的油。掌班的稱他們?yōu)椤耙患胰恕?。還有一條,為掌班、會首、廁所服務(wù)員三方共識:每當(dāng)神棚鳴放“三筒炮”催著開戲時,如“糞影子”沒插好,戲班可拒絕開戲。
在離戲樓約一華里的后方,是搭“老虎庵子”的區(qū)域,即舊社會賣淫嫖娼的黑窩。該處誨淫誨盜,蔓延花柳病,其對青壯男性的危害,甚于虎狼,故有此渾號。集鎮(zhèn)唱戲,集頭暗中能得點油水,便一眼睜一眼閉地不管不問。農(nóng)村唱戲,則絕對禁止有此類事情發(fā)生。
在廟院外的市場,則是香箔紙碼、相面、摸骨、算命、舊二島攤、京廣雜貨、農(nóng)用品、騾馬畜禽,以及“叫街的”、“劈頭的”、“化緣的”、“玩雜耍的”、“玩猴的”、“玩皮影的”等。這里能配合大戲活躍廟會市場,豐富群眾的娛樂生活。廟院附近也有各業(yè)經(jīng)營的習(xí)俗。如賣梳子、篦子的布棚最高,遠(yuǎn)遠(yuǎn)一望便知。他不撐棚,誰也不撐棚,他一落棚,各業(yè)都得落棚(落棚有罷市之意)。再如戴花帽的,由于花帽像在風(fēng)中搖曳的蓮花,雅號稱“蓮花落”,又因他的打擊樂是左手挑大鈸,右手打竹板,發(fā)出“光光’’之聲,也稱“光光書’’。鼻孔帶個小竹哨,時而發(fā)出鼻音濃重的拖腔,很受魯西南居民喜愛。他們向攤販討錢,能唱好多“恭喜詞”,如“你的饃饃真不小,一頓一個吃不了。賣得快,生意好,又招財來又進(jìn)寶……”
相傳,戴花帽的祖師爺是唐朝狀元郎鄭元和,他和梨園祖師爺唐明皇有同樣的哀榮。他不出來,其他叫街討錢者,誰也不出來。他們從不到戲樓附近去活動。
沙土廟朝廟活動
沙土廟廟會活動,相沿久遠(yuǎn),每年古歷正月十六日、三月三日、十月初六為沙土廟傳統(tǒng)廟會。正月十六日廟會最為盛大,遠(yuǎn)路香客都是提前動身,為了能趕上正月十五晚上朝廟活動。劇團(tuán)十五日下午暫停演出一場,其樂器班做好迎接各地前來朝廟的香客,下午四點多,朝廟活動開始,各地群眾排隊按先后次序進(jìn)入廟院,音樂響起,領(lǐng)祭人率眾人行二十四拜大禮。此活動大概持續(xù)兩個小時,下午六點半左右,開始燃放煙火,沙土廟前一條大街,東西長達(dá)一公里,布滿煙火燃放點,各式煙花爭奇斗艷,蔚為壯觀,晚八點活動結(jié)束,大戲開演。
正月十六晚上朝廟活動吸引廣大善男信女和群眾,歷來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進(jìn)入廟院,多磕頭,少說話。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有兩個小青年說下流話遭報應(yīng)的事,流傳至今。鄆城有一個小青年正月十六晚,來沙土廟朝廟,進(jìn)入廟院見許多青年婦女,對身旁人說:小閨女長得真漂亮,今天背一個回家當(dāng)媳婦。話說不久,人流涌動,忽然一石碑向他背后倒下,眾人把石碑扶起,只見這小青年腰直不起來,從此成了羅鍋,一生未娶上媳婦。
無獨有偶,鄄城某村有一個青年正月十六日夜來到沙土廟,不拜神佛,不看煙火,??创蠊媚镄∠眿D,別人問他看什么,他戲日:找個漂亮對眼小妞做媳婦。話音剛落,一個器火(一種煙火)直奔右眼射來,自此右眼失明,終生未婚。以上二人遭遇,至今傳為民間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