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電白區(qū)鰲魚舞
谷槐
流行于電白沿海一帶的鰲魚舞是一種民間道具舞,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俗舞蹈形式。據(jù)古版縣志記載,在500多年前的明朝,南海本地的一帶的海上出現(xiàn)了一條兇殘惡毒的黑龍,它任意掀翻漁船、吞噬漁民的生命。漁民們人人自危,昔日和平安詳?shù)臐O村一片可怕的愁云慘霧之中。后來,太白金星到天庭請來鰲魚,將黑龍降服。從此,漁民們過上了幸??鞓返纳睢H壕酉嗳?,人們將神話故事演進,以鰲魚降龍的場景創(chuàng)造出鰲魚舞在每年的春節(jié)期間舉行,帶著古樸的地域色彩,反映出民眾的驅魔逐妖心理與和諧美好的人文精神。
傳說中鰲魚與龍、鳳、麒麟一樣,是吉祥瑞慶的象征。跳舞時用的道具鰲魚全長約6米,鰲魚最高一段離地約2米,形象夸張。鰲魚的軀殼構造分為首、身、尾三部分。它的首部造型是變形夸張的雙角龍頭,高鼻、蝦眼、口扁而闊,兩側鰓蓋可開合,背鰭像鱘魚,腹鰭像菱角,兩角扎有彩球飄帶。整體骨架用藤、竹和絲紙等材料扎制,用藤扎制的尾部骨骼框架高約1米 (尾鰭部分)、長約米余的龍頭魚身模型,外貼紗紙后著色彩繪。雄鰲魁梧雄偉富有光彩,粘上彩貼的七百多片錦麟,璀璨奪目,髹金鱗、系紅裙,葵扇形的尾鰭由3個環(huán)形組成;雌魚髹銀鱗、系綠裙,尾鰭酷似慈姑葉。身軀外面罩一幅繪制魚鱗的大布套,加上彩繪和金銀粉飾,外裹綢料結成鰲尾,可以活動,舞時能左右搖擺自如。鰲魚通體加上絨球閃片等裝飾,更增添民俗色彩,其特有的民間圣物神態(tài),被電白旦場村民認為是鎮(zhèn)村之寶。
鰲魚舞的動作及隊形變換有固定的走位點。鰲魚登場獻舞時要由兩名擎珠人引帶,擎珠人要學會前后滾翻、空翻等動作,與鰲魚的各種舞姿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鰲魚的擎舞者一般為成年男性,肩部承托魚身,通過肩、臂、手、肘的運動使魚身高、低、旋、擺和魚口開合,在鑼鼓聲中呈現(xiàn)各種舞姿。舞步以 “麒麟步”為主,出場時以 “圓場步”繞場一周,依次輔以 “碎步 ”、 “弓箭步 ”、 “大跳”、“鋪腿”等多種變化,伴著強有力的鑼鼓節(jié)奏,表演一般有 “出洞 ”、 “覓食”、“吸茜 ”、 “戲水 ”、 “降海怪 ”、 “交尾”、“散卵 ”、 “跳龍門”等程式。伴有多個男童頭戴魚蝦的模型,女童戴蚌模型游弋其間,以 “前滾翻 ”、 “側翻 ”、 “水波浪”、“金雞獨立”等舞蹈,踩著鼓點與雌雄兩鰲相互追逐隨舞,將一幅龍珠璀璨、潮騰魚歡的既壯觀又優(yōu)美的意境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最后,鰲魚做 “跳龍門”,口噴焰火,在熱烈的氣氛中,全舞結束。鰲魚舞表演隊伍共有16人,伴奏一般為八音鑼鼓班,以打擊樂為主。主要傳承的老藝人是詹潤吳、詹土成。
鰲魚舞是電白樹仔、電城、博賀等地區(qū)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一年四季均可演出,每逢盛大節(jié)日或喜慶日子更是必不可少的亮點節(jié)目。鰲魚盛裝出游,所到之處場面熱鬧非凡,表達人們 “獨占鰲頭”,爭取成功的良好愿望;表示人們驅魔逐妖,共享和諧生活之意,具有教育和娛樂的功能,有藝術和民俗的研究價值。整個鰲魚舞加上八音鑼鼓隊伍進行逐家逐戶巡游,隊伍浩浩蕩蕩,爆竹陣陣,通宵達旦,魚健人歡,深受群眾歡迎。
1986年,茂名市舉辦首屆民族民間文藝匯演,聞名遐邇的民間藝術鰲魚舞獲得三等獎,在茂名市、電白縣民間藝術的大舞臺上奠定了地位。此后,樹仔鎮(zhèn)山美村的鰲魚舞也獲得多項殊榮,并越來越得到電白縣和樹仔鎮(zhèn)政府的重視,在各級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無論在舞蹈的編排、動作的改進、鰲魚的制作、著色加工等,都在保留傳統(tǒng)特色的前提下去改革創(chuàng)新并作出極大的努力。現(xiàn)在,樹仔鎮(zhèn)鰲魚舞繼續(xù)與時俱進,使這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