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納雍穿青人儺戲“跳菩薩”
凱康子
“跳菩薩”是 納雍縣穿青人的一種特殊民間文化,反映了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它起源于清代時期,主要是地方性雜耍戲曲的一種特殊表演方式,它是根據(jù)地方群眾的需要,對其進行神靈保佑而慣用的一種表演手法,具有正反兩面性和雙重性兩個方面。
一方面它有一定的唯心主義鬼神論的神密色彩文化,另一方面它也是滿足群眾驅(qū)邪除惡心理需求,促進群眾搞好生產(chǎn)和維系家庭和諧、鞏固、穩(wěn)定相處有著積極的紐帶作用,它的發(fā)展、演繹和延續(xù),是老百姓用來解釋大自然中人們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一些客觀存在的實際問題,尤其對普通老百姓釋放生活壓力,渴望美好生活有著積極的精神支撐動力。
“跳菩薩”非常講究,一般要分別符合以下三種條件才舉行,一是家庭里發(fā)生自然災難、久治不愈疾病、求財不順、六畜不旺、糧食不豐收等,對其進行驅(qū)邪除惡,祈求上蒼保佑;二是對家庭富裕,糧倉贏余時進行慶祝,答謝上蒼保佑,希望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三是子孫成年組織新的家庭后,父輩要對其進行分家,讓其各自當家立業(yè)。長輩就要采取跳菩薩的方式,以家庭為單位,將祖輩傳下來供奉在一個大家庭里的菩薩進行分家,按戶數(shù)進行分配,除本人留一個外,每個兒子家各得一個,這樣有利于維系一個大家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有上知祖輩歷程,下知子孫父輩支系發(fā)展總方向和興盛程度。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菩薩保佑大家平平安安,每個家庭都過上風調(diào)雨順、人丁興旺、財源滾滾、家庭和諧的好日子,由家族中有威望的長輩挑選吉利日子,約好先生,提前準備好勢力錢和可口的佳肴,供跳菩薩時前來助興的嘉賓品嘗。
在吉利日子到來的那天,主人家就號召自己的子孫們一起到村口迎接主持人(即跳菩薩的先生)到來,主持人和助手一并進屋,主人家則拿出佳肴供其食用,酒足飯飽之后,主持人就開始準備工作。
一般來說,跳菩薩從開始到結(jié)束,一般要經(jīng)歷2至3天。
第一天主持人要做好分菩薩之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包括清理自帶的牛角、嗩吶、鼓、面譜、戲服、頭盔、八掛圖、經(jīng)書、毛、筆、紙、硯等樂器和道具,主人家則要準備好香、蠟、紙、燭和分菩薩時用的壇、供品等。一切準備就緒后,第一天晚上,主持人則裝拌成手拿香火和拐杖,頭戴奇形怪狀面具的老頭,在供菩薩的房屋里朝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耍棍,口里不停的念“此根神棍打東門,打開東門等兵行”等驅(qū)邪語言,這叫打五方。
第二天則進行場景布置,首先要選一塊能容納數(shù)人的空地,在四周懸掛上用毛筆書寫好大字的黃色橫幅,按順序擺好念經(jīng)道臺,道臺上擺放好經(jīng)書和香、蠟、紙、燭等備用物品,經(jīng)書分為多卷,同時留出觀眾席,供大家觀賞。
第三天主持人號召助手們開始切入主題工作,跳菩薩分為三個回合,第一回合是雞鳴時,主持人和助手們要打鼓、吹嗩吶、念經(jīng)等,道詞完畢之后,由專人演唱優(yōu)美動聽的小調(diào)助興,主人家隨即殺豬供菩薩,以示誠意。
第二回合是主持人和助手做好穿戴戲服、頭盔、面普和拿好鼓、牛角、驅(qū)魔杖、嗩吶等器具,迎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到來。
最令人注目和熱鬧的是第三回合跳菩薩,即由主持人手拿經(jīng)書,按先后順序念經(jīng),祝告每家每戶分到菩薩后,有靈有念,菩薩不犯上作亂,保佑每個家庭都平平安安平穩(wěn)過度。主持人手拿牛角對著天空吹,第一聲號響,一是祈求上蒼保佑,表示活動馬上開始。徒弟們各自施展才能按先后順序出場進行表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男扮女裝,組合成背男賀女(意喻子孫滿堂)、燒丹練藥(意喻無災無?。?、醉酒臥街(意喻要檢點喝酒,不要象此人出洋相)、賭錢貫搏(意喻不賭錢,不打架,遵紀守法)、栽秧割谷和買牛犁田(意喻表示來年五谷豐收);第二聲號響,鑼聲、鼓聲、嗩吶聲、歡呼聲一起舞了起來。舞蹈大多以滑稽戲為主,目的是增加娛樂色彩,逗參觀者捧服大笑;第三聲號響,裝成鬼怪和男扮女裝的徒弟們,手拿附生符條在圍觀的人群中擺弄舞姿,讓人捧服大笑,同時將豬腳打向人群,以示吉祥如意,財米油鹽富足,并將圍觀群眾拉入其中一起跳舞,不管舞姿如何,大家盡情的狂跳,象這樣熱鬧的局面,一般要半天時間才能平息下來。
活動結(jié)束后,每家每戶各自分得一個菩薩供俸起來,主人家則將早已準備好的宴席加以款待主持人和佳賓們,以此感謝他們的光臨和幫助。
納雍穿青人跳菩薩的風格和內(nèi)涵,不亞于其它地方的攤戲或地戲等表演,如果將這種原生態(tài)的民間風俗習慣地方性戲曲表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后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留和傳承下來,將其打造為地方性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吸引物,用來吸引省內(nèi)外游客的獵奇心前來觀光旅游,將有利于推動地方性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