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境內(nèi)苗族支系(7)
惆悵
51、魯溝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mog43]”,當?shù)貪h族稱之“青苗”等。集中分布在貴州安龍縣魯溝、灑雨,興義縣佐舍,興仁縣三角地、魯?shù)A營,貞豐縣核桃樹、納盤、下煙山及鎮(zhèn)寧舊場壩等鄉(xiāng)村。今仍保持本族群語言和服飾。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貫首型魯溝式。
52、魯打支系 該支系被稱為“喇叭人”、“喇叭苗”等。為明代洪武年間由湖南城步隨軍遷入貴州西南部。今分布在貴州晴隆魯打、中云、長流、花貢、納屯,普安縣丫口、龍吟、茅坪、石古,六盤水花戛、格所、魯戛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其語言為略帶湘南語音的漢語西南話,服飾為“喇叭”特式。
53、敘永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mog53]”或“蒙貝[mog53bag35]”,即“花苗”之意,其他民族稱之為“花苗”、“鍋圈苗”等。分布在四川敘永縣合樂、分水、摩尼、金尼、兩河、小洞等。史書上所說“川苗”等多指該支系。明清之際,該支系向外遷徙。東向貴州畢節(jié)、大方、織金、黔西、清鎮(zhèn)、平壩、貴陽、龍里、貴定、福泉、安順、普定、紫云、六盤水等均有零星分布。西向四川興文、珙縣、筠連、攀枝花、會東、會理、木里,云南威信、彝良、鹽津、大關(guān)、巧家、麗江、中甸、南澗等縣有零星分布;南向云南文山、廣南、馬關(guān)、麻栗坡、屏邊、蒙自等均有分布。其服飾可以劃分為摩尼、分水、文山等款式。其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
54、威寧支系 該支系自稱“阿卯[a33mao33]”,當?shù)貪h族和史料上多稱之為“大花苗”。分布在貴州威寧各鄉(xiāng)最為集中、云南昭通、彝良、宣威、尋甸、永善、魯?shù)?、武定、祿勸、富寧、昆明市郊、曲靖、易門,貴州赫章、六盤水市等有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區(qū)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語言和服飾。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滇東北次方言。服飾為烏蒙山型威寧式、武定式。
55、六沖河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mog33]”,當?shù)貪h族稱之“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沖河兩岸鄉(xiāng)村較為集中。今仍保持本族群語言和服飾。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中女服為烏蒙山型六沖河式,男服為水城式。
56、阿弓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mou33]”,當?shù)貪h族依其奇發(fā)式稱之“角角苗”、“花苗”等。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織金縣阿弓、順聾、普戛、倮木、雞場,納雍縣德科、六枝特區(qū)梭戛、冷壩、鼠場及普定縣煤硐、馬場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今大部分地區(qū)仍保持本族群語言和服飾。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阿弓式。
57、盤縣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mog]”、“蒙貝[mog53bei43]”,當?shù)貪h族稱之“花苗”。主要分布在貴州盤縣、普安兩縣交界地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語言和服飾。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58、開遠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博[mog53plu53]”,即“黑苗”之意。分布于云南開遠、蒙自、文山、馬關(guān)、個舊以及文山、紅河所屬的其他縣市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除開遠、廣南、邱北、蒙自部分地區(qū)的服飾保持原有的風格外,其他縣市該支系服飾正與“蒙綢(花苗)”服飾趨于接近。該支系服飾為川黔滇型開遠式。金平式服務(wù)也是該支系的一種變變異。
59、蒙灑支系 該支系自稱“蒙灑[mog33sa55]”,即“漢苗”之意。漢族多因其斜插一把木梳于頭側(cè)而稱之為“歪梳苗”。該支系為西部苗族一大構(gòu)成系統(tǒng)之一。在服飾上除斜插木梳特征外,以一長幅布穿著時為統(tǒng)裙為其共同特性之一。但因各地服飾、語言略有差異,可內(nèi)分為織金、江龍、化力、個舊、黔西、隆林等亞支系。廣泛分布在貴州大方、畢節(jié)、織金、黔西、平壩、安順、普定、鎮(zhèn)寧、郎岱、六盤水、安龍、興仁、晴隆、興義,廣西隆林、西林,云南廣南、邱北、蒙自、個舊等縣市的部分鄉(xiāng)村。至今大部分地區(qū)仍保持本族群語言和服飾。語言為苗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織金式。
60、海南支系 該支系由大陸遷去,疑過去與瑤族交往密切,語言、服飾與瑤族“金門”支系基本一致。
以上支系分布描繪僅就至今仍保持有苗族服飾的支系而言。在苗族分布中,有相當多的苗族社區(qū)服飾甚至語言已經(jīng)消失,我們無地斷定他們與今哪一支系完全重合。故文字描述上沒有加以說明。這種民族融合或稱語言變遷正在加速,支系的外觀特征正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