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韓城南橋
端靜
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各式各樣的石拱橋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建筑技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韓城南橋,屬多孔連續(xù)石拱橋,雖然沒有趙州橋那樣著名,但在關中地區(qū)的古橋梁中也算為數(shù)不多的典型代表之一。
韓城南橋,也稱為“毓秀橋”,寓意“鐘靈毓秀”,象征韓城是一個山川秀美和人才輩出的地方。2003年,韓城南橋被省政府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當?shù)刭Y料記載,韓城南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為康熙年間韓城邑人、云貴兩省巡撫劉蔭樞出資所建,乾隆、道光、宣統(tǒng)年間都曾重修。劉蔭樞字相斗、號喬南,自號秉燭子,明崇禎十年(1637年)生于韓城潭馬村,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進士,歷任蘭陽知縣,吏、刑部給事中,戶部掌印,廣東、云南布政使等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貴州巡撫,雍正元年(1723年)返回故鄉(xiāng)。清康熙四十一年,云貴巡撫劉蔭樞回老家韓城探親,經(jīng)過澽水河時發(fā)現(xiàn)老百姓進城趕集總被河水阻攔,要繞很遠才能到河對面,出行極為不便,于是決定出資修座石拱橋,方便兩岸群眾。古橋位于韓城古城曾經(jīng)的交通要道,也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過去連接秦晉的咽喉之路,給當?shù)厝罕姵鲂袔順O大的便利,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可謂造福桑梓的善舉。
更值得稱道的是,劉蔭樞不僅出資為家鄉(xiāng)群眾建這座石拱橋,而且為確保老百姓一直能免費使用,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這座橋賣給了韓城縣。“三兩銀子賣橋”(一說為“二十八文銀賣橋”)的故事,在韓城當?shù)亓粝乱欢渭言挕?/p>
相傳,橋修好后,有一年劉蔭樞帶著家人又一次回鄉(xiāng)。走到毓秀橋的時候,只見橋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兒子對他隨口說到,若在橋頭收費肯定賺錢。聽了這句玩笑話,他想,建橋本來就是為了造福鄉(xiāng)里,兒子卻欲用它來斂財,得想辦法斷了這個念頭。
第二天,劉蔭樞便給韓城知縣發(fā)了一個請?zhí)?,請他來商議賣橋的事,最后僅象征性收了三兩文銀,便將橋賣給了韓城縣,將私橋變?yōu)楣贅颍⑷∶麨椤凹瘎贅颉?,后改為“毓秀橋”。如今,這個“三兩銀子賣橋”的故事在韓城家喻戶曉,其嚴正家風、教子自立的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間流傳。
“長橋時跨水,曲閣乍臨波?!弊鳛榈湫偷墓糯皹颍n城南橋建筑結構巧妙、風格優(yōu)美,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橋長180米、寬4.5米,為花崗石條砌筑,橋面總體呈弓狀,南北較寬、中間較窄。韓城南橋作為石拱橋,既要解決群眾通行之需,還要確保防洪安全。橋墩呈梭型,橋底鋪石,設計有10個橋洞,彼此連接,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橋梁的石縫間嵌鐵錠予以加固,確保橋梁整體安全。
此外,韓城南橋還有幾大亮點,一是精雕細琢的石欄和望柱。橋兩側均有石欄桿,欄板之間還有石質望柱,望柱東邊為101個,西邊為99個。每個望柱的柱頭均雕刻花、鼓、南瓜、寶珠、葫蘆等各種圖案,非常精美。橋面中間的一對望柱的柱頭與眾不同,人物和動物的浮雕更加精細巧妙、生動逼真。在每個橋洞的正中均有一件石雕龍頭,起到鎮(zhèn)水辟邪的作用。二是惟妙惟肖的石人坐像。在橋面的南北入口處,石欄兩端還設置兩件石人坐像。他們依靠著橋欄桿蹲坐兩旁,頭戴瓜皮帽、身穿長袍,正在忠實地守衛(wèi)著石橋。
仔細一看,石人五官清晰、濃眉大眼、面帶微笑,顯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石刻技藝。三是精美的橋頭牌坊。我國古代橋梁多有附屬小品建筑,韓城南橋的南端就豎立著一座牌坊,為三間四柱三樓,內(nèi)側兩柱有夾桿石,石頭兩側雕刻著人物、瑞獸和幾何紋飾等精美圖案。牌坊的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示我周行”四字。據(jù)《重修縣南石橋碑》記載,這座牌坊是修石橋時所建,匾額由出資修建的劉蔭樞題寫,“示我周行”出自《詩經(jīng)·小雅》中的《鹿鳴》一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引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