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義民俗風情
仙儀桑
武義民俗古樸,人民尚義好客,鄉(xiāng)情濃郁淳厚。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在游歷武義時有感于此地的山水勝跡與遺風民俗,賦《宿武陽川》詩一首:“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嶺猿相叫嘯,潭影自空虛。就枕滅明燭,叩舷聞夜?jié)O。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余?!彪m歷經(jīng)朝代更替,風云變幻,卻依然保存著傳統(tǒng)民風,勤勞、善良、尚義、好客,有著獨特的田園和山里人家風情。
武義以漢族為主,有少數(shù)民族8個,其中畬民萬人,聚居在柳城畬族鎮(zhèn)(原宣平縣所在地)。歷史悠久的畬族,有著豐富的民族風情,獨具特色的畬族民歌,有史歌、嫁女歌、戲名歌、勞動歌、情歌、新民歌以及哀歌、雜歌,農(nóng)歷三月三是傳統(tǒng)的對歌節(jié)。畬族傳統(tǒng)風俗的婚姻、喪葬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尚保存著本族特色,服飾、生活習俗、民間信仰等方面,也依然展現(xiàn)著古老的傳統(tǒng)。
拜年的舊俗新風
春節(jié)拜年的習俗古已有之。拜年,是一次集中時間會親訪友的活動,既可鞏固親情,亦可借此機會交流信息。有些走動不多的親戚,一年也就只有這么一次見面機會。
以前,武義拜年習俗頗多講究。拜年之前,先要準備禮物。拜年一定送一對“點心”。所謂“點心”就是干果糕點之類,一斤一包,用紅紙包成長方形,兩包包扎在一起謂之“一對”。這“對”都是商店配好了的。一般是:桂圓配荔枝,桔餅配糖霜,酥糖配蛋糕,葷回配插酥,糖棗配川心酥等。
拜年要盡量穿新衣,無新衣可穿的也要衣冠整潔。見面時,男人相互抱拳作揖,口說:“恭喜發(fā)財。”下輩人對上輩往往要跪拜,如兒子對父母、祖父母,女婿對岳父母。兒童對成年上輩則一律跪下叩頭。有些孩子不愿跪拜,只要上輩說聲:“你給我叩個頭,我給你個紅包?!焙⒆觽兙凸怨缘毓蛳铝恕?/p>
招待拜年客首先捧出的是個圓形食盒,其中分隔裝著各色糕點、瓜子等。不一會就沏上茶來,捧出一碗煮熟的雞蛋。各人別的可以不吃,這雞蛋每個人非吃下兩只不可,稱之為“捧元寶”。有的婦女最怕這個強迫吃雞蛋的“節(jié)目”。拜年時間可短可長,短的坐上二三十分鐘便走,長的可以吃上兩頓飯盤桓一整天。客人臨走時主人不會忘記給下輩回敬紅包。舊歷正月,武義人叫“正月頭”。正月里的每一天都可以拜年。但大多數(shù)人拜年都選擇在正月初十以前。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社會變革,現(xiàn)在武義拜年習俗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作揖跪拜這樣的禮儀已難得看到了。拜年禮品已不再是一對“點心”,而是滋補品、名酒、名煙、洋式蛋糕了。將書籍作為拜年禮品的風尚也開始流行。近年還興起不送禮的拜年。有的人更瀟灑,干跪掛個電話便算是拜過年了。有的家庭對拜年客仍要請吃煮雞蛋,不過強迫的態(tài)勢已大為減弱。
多姿多彩的正月燈節(jié)
20世紀初至40年代,每年春節(jié)過后,從正月初十開始,到正月二十日結束,是武義縣城的燈節(jié)。這十來天,每天晚上街頭都有“迎燈”活動,高潮則在正月十五以后。迎燈由助燈、臺閣、龍燈三部分組成。
燈節(jié)活動由縣城及附近各寺廟輪流主辦。每年寺廟代表一個居民區(qū),負責一個晚上的燈務。如:正月初十城隍廟,正月十五花園廟,正月十六二郎廟,正月十七皂角廟等。舉辦者不一定都是寺廟主持,他們大多是迎燈愛好者,工作積極負責。
最早上街的是助燈。有些寺廟的助燈相當精彩,喧賓奪主,使主燈相形失色。助燈形式多樣,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無所不有。像下王宅鎮(zhèn)東廟的大魚大傘是一大創(chuàng)造。皂角廟的牡丹也名噪一時。溪南誥山廟的凈瓶燈名目繁多,如鴛鴦戲荷、鶴立池塘等等。這些享有盛名的彩燈都是體積大、燈光亮、色彩鮮的藝術品。每座燈由數(shù)人合抬,四周牽著長繩才能穩(wěn)步前進。彩燈過去,鼓樂相隨,笙簫之聲盈耳。
臺閣緊隨助燈之后,每年多寡不一。臺閣是抬著走的小戲臺。由10歲上下的孩子裝扮成戲曲劇目中的某個角色,組成戲中的某一場景。扮者以女孩居多,所扮角色均出自傳統(tǒng)名劇。每逢臺閣上街,觀眾總是前推后擁,特別擁擠。
龍燈最晚上街。它分龍節(jié)與龍頭兩部分。龍節(jié)又稱板龍或橋燈。短的不能少于32節(jié),長的有100多節(jié)、200多節(jié),以花園廟、二郎廟的最吸引觀燈人。城隍廟、太祖廟、禹王廟三處的龍燈規(guī)模較小,較為遜色。橋燈隨鑼鼓的節(jié)奏行進。遇緊鑼密鼓,即奔跑疾走,遠遠望去,似一條金色游龍。龍頭有兩種,一種用木雕成,上插許多明骨燈,與龍身相連。另一種俗稱為龍頭頭,為竹片扎成的三層方臺,周圍掛72盞小花燈,放置著72個紙制的龍頭佛,這些人像燈一尺半長,心空,插著燃著的紅燭。龍頭費全是戲臺的文臣武將。頭部用浸濕的廢紙制成,畫上生、旦、凈、丑的臉譜,惟妙惟肖。官服鎧甲用紙剪手貼,工筆彩繪,每個龍頭佛都稱得上是一件藝術品,龍頭頭由四人抬著,另有四個手執(zhí)鋼叉的衛(wèi)士護送,始終與橋燈保持一定距離。
龍頭佛有兩種:一為普及型,一律戴狀元帽,穿粉紅長袍。另一種為特制型,每個都有自己的個性,是舞臺人物的縮微。像黑臉張飛、紅臉關羽、白袍趙子龍、綸巾羽扇的諸葛亮等都相當生動。
頭年生了兒子的居民,凡在燈節(jié)出錢或出燈的,迎燈結束后,都可領一、二尊龍頭佛回家。頭年結婚的家庭則可領回一尊普及型龍頭佛,俗稱領“大囡”,象征來年可得貴子。
縣城的迎燈活動路線自東向西,自八素門起,至城隍廟止。有時龍燈偶爾出西門,在田野轉一圈,又由永豐門進城。這時橋燈上插滿油菜芯。據(jù)說,這是一種祈求豐收的儀式。迎龍燈體力消耗很大,參與者活動結束后吃頓半夜餐;油菜芯炒粉干。
現(xiàn)在,每逢正月,武義各處都還有龍燈、臺閣及各種彩燈活動,但像上述這樣定期舉行的大規(guī)模的迎燈活動,已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