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特色風情 “母雞山”和”姑娘集”(2)
經業(yè)桑
我們首先來到了露天劇場。空地上有座很像樣的舞臺,觀眾席則是一個十分平緩的大山坡,靠近舞臺的地上擺著一排排坐墊,后面的坡地上長著厚厚的青草,是大自然賜予的“天然坐墊”。數百名觀眾正聚精會神地看演出,游客們可以隨意入場。臺的右側站著許多身著色彩繽紛的民族服裝的男女演員。通過交談,得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是民間歌舞業(yè)余愛好者。一位留大辮子的姑娘說,他們來自羅境內的摩爾多瓦地區(qū),是義務來參加演出的。
讓農牧民有機會出售各種當地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也是開辦這一集市的主要目的。這里出產木材,用木材制作的各種手工藝品很有名,而且花樣要比別的集市和商店多,價格也不貴。記者特別喜歡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用于擺設的大小酒桶,最小的同飯碗一樣大,最大的比籃球大。山民制作的彩色釉陶也很精致,花樣也特別多。集市上的大排檔也辦得很紅火,人們在這里可以吃到可口的羅馬尼亞小吃。
今年“姑娘集”還舉行了選美比賽。人們按照傳統(tǒng)習俗,把當地山區(qū)最勤勞和品德好的后生選為2003年“母雞山”山王,把當地美麗善良、作風正派的山村姑娘選為山王后。記者看到,身穿各種漂亮民族服裝的農村姑娘進行了別開生面的服裝表演。
我們好奇地問起“母雞山”名字的來歷,雷泰甘介紹說,“母雞山”的山名同西喀爾巴阡山出產黃金有著密切聯系。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養(yǎng)了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每當山里姑娘出嫁時,仙女都向她們贈送一個金雞蛋,作為她的嫁妝。一天,一個小偷把仙女這一裝有母雞和金雞蛋的籃子盜走。小偷不小心摔了一跤,結果雞飛蛋打。雞蛋里的金液流得漫山遍野,金液流過的地方就變成了金山。后來,當地老百姓就把西喀爾巴阡山最漂亮的一座山稱為“母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