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主要食品與進餐禮儀(3)
欲蓋彌章
糌粑
是藏族的一種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和紫黑色兩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這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食用時,將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許的酥油茶,用大母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轉(zhuǎn)動,待酥油與糌粑拌勻便捏成小團而食。大都是把糌粑面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手不斷攪勻,到能捏成團為止,成團叫“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種吃法是燒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做“土巴”。
糌粑比冬小麥營養(yǎng)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
風干肉
藏族喜歡吃風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了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wèi)生。其實,風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將牛羊肉割成小條,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干。既去水份,又保持鮮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來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鮮美的。不僅肉質(zhì)松脆,口味也獨特,食后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