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地區(qū)舊時習俗拾趣(2)
慧美醬
拜年習俗
舊時拜年是聯絡和增進親朋好友之間感情的一種方式,初一和初二不出門拜年的,到初三開始。由于沒有通車和自行車、摩托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完全靠走路,所以拜年的時間較長?!鞍菽臧莸饺氯?,只有吃,沒有拿”,就是正月拜年的真實寫照。拜年還講究日子,“三、六、九”是拜年走親會友最多的日子,如今已沒有這一習俗,正月里隨便哪一天都可以走親戚。拜年也不會拜到“三月三”,一般正月十五之前就已結束,因為過了正月十五,年青的一代又要外出務工經商。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是繼三十晚辭歲、春節(jié)迎歲農村又一次喜慶的高潮,因為這一天晚上有舞龍的習俗。溪口的龍有草龍、板凳龍和布龍(如今草龍、板凳龍亦不多見)。龍由龍頭、龍骨和龍尾三部份組成,龍頭畫得惟妙惟肖,十分的相像,龍須由苣麻絲代替,也有用細布條代替;龍骨畫上龍紋和龍爪,十分逼真。龍骨插滿香火,在舞龍人的上下、左右舞動中煞是壯觀,特別是龍頭的龍眼被安上手電筒后,其光束由于照得很遠,猶如神話意境。
引龍、舞龍頭、舞龍尾這3個人不是隨隨便便的人都可以的,而必須是經驗老道的長者擔任。整條龍約30多米長,要10多個勁壯小伙子才能舞動這條龍。舞龍時,鳴鑼開道,龍在引龍人的哨聲中有序漸進,或上下翻滾,或徐徐而行。龍過時,沿街商肆和農戶早早備好了爆竹燃放,意為“迎龍”,如果龍頭進了那家店鋪和農戶,這是十分吉利的事情,東家會自動拿出紅包給引龍人予以感謝。
清明節(jié)
清明為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農村興農事(蒙里蒙懂,清明下種)和祭祖宗的節(jié)日。“晴明時節(jié)雨紛紛”和“家祭勿忘告乃翁”這兩首詩中的詩句就是清明“踏青”和祭祖的真實寫照。這一天,在當家人(即:家長)的帶領下,男的肩扛水竹,手中拿著柴刀;女的拎著藍子,里面裝著金銀紙香以及紙錢、爆竹,到已去世的先輩們的墳墓前割雜草、剖土,然后燃上香燭,先燒給山公(左邊),次給山母(右邊),意為求他們照應先祖先輩們。然后給先祖先輩們上香,焚燒金銀(意即:送金送銀),事畢燃放爆竹,在先輩們的墳頭上插上紙錢。新墳三年里都要在“社前”掛,舊墳清明頭一天不能掛,意即給先輩們送銅送鐵,沒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