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龍舟(2)
力學君
基本內容
端午節(jié),各只龍船在節(jié)前(農(nóng)歷四月尾)從龍舟塢挖起,洗凈淤泥,扎好龍根,每天下午扒到張圍河,三只或兩只進行非正式競賽。一河兩岸,人山人海,助威的人聲、炮竹聲響徹張圍河,熱鬧非常。端午節(jié)當天,各只龍船在本村各個里的河段扒節(jié)龍。龍船扒到廟宇前的河段賀廟,俗語“好睇龍舟嫁廟堂”。在廟堂前擊鑼、放鞭炮、遞茶水(或飲料)給運動員,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歡慶端午節(jié)。
禮樂龍舟競賽又稱“出大標”或“出科”,為珠江三角洲特有,一是賽道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起點(龍門)在南口,終點在江門造紙廠,全長8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賽道縮短,起點(龍門)在夾櫓(今禮東大橋),終點在江門紙廠涌口(即第一涌口),全長5公里。二是競賽時間長,從起點至終點來回扒14次,需3個多小時。三是運動員站起身扒,取一支標旗后鼓水轉身扒,斗力大、斗耐力。由于端午節(jié)(五月初五)天氣酷熱,正式的龍舟競賽多數(shù)在農(nóng)歷八月秋涼期舉行。
運動員是男性,歷史上不準女性落龍船。龍船過橋洞,女的不準站在橋上看,違者受眾人指責、受罰。1958年,人民公社化,提出破除迷信,破舊立新,組織婦女參加劃龍船,天字號、紅橈兩只龍船的運動員是婦女(掌舵和打鼓打鑼是男性)。兩船分別劃出北頭咀水閘時,逆流水急,婦女的力氣稍遜,兩龍船分別沉沒,幸好無人傷亡,天字號龍船破爛。這次事故發(fā)生后,至今仍沒有女人參加劃龍船。龍船新造或修理完下水,不說“下水”,而說“升水”。因忌“下”字意不好。新龍升水擇吉日良時,時間的尾數(shù)必須是“1”,如8點1、(8:05)、9點1(9:05)等。運動員穿新運動服,腰系紅布帶,不準說話,協(xié)力抬龍船升水,舵手把龍尾拔除甩下河中,這叫甩尾,寓意是比賽永不留尾。然后燃放鞭炮,擊鼓鳴鑼,劃去第一氵化圍“取青”。龍頭舵手跑入圍中取一棵水稻苗或青草,用泥土栽在船頭。這樣取青有兩重好意,到第一氵化圍取青,以后比賽會奪得第一;入圍(稱三甲)意是獲得前三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經(jīng)濟落后,人民生活貧苦,比賽選擇在農(nóng)業(yè)豐收年(俗語好時年)舉行。賽前,每只龍船初選100多名運動員,訓練期7天,每天4小時。在訓練中,派人在岸上觀察,由觀察員提議,逐天挑選,淘汰,補充,到第五天定出運動員。賽龍所需經(jīng)費各坊按丁籌集,男丁要交定額龍舟款,女性不用交款。每只龍船派人抬個谷蘿,逐家逐戶捐米糧,發(fā)動較富裕人家捐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1959年才舉行第一次比賽。1962年、1963年連續(xù)兩年舉行龍舟競賽。文化大革命期間,十多年沒有進行龍舟競賽。開放改革,發(fā)展經(jīng)濟,事業(yè)興旺,村民生活逐步提高了,1977年至1981年這五年,連續(xù)舉行5次龍舟競賽。后來,定出每三年舉行一次龍舟競賽。由村(大隊)、生產(chǎn)隊出資及村民、港澳同胞捐款。
賽前召開各坊龍船的負責人會議,制定賽龍規(guī)則等事項。賽道在禮樂河(又稱睦洲水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門造紙廠捐龍舟款,故北面龍門設在紙廠碼頭河段。兩頭龍門在河中各插8支竹竿,扎上8種龍舟橈,讓各只龍船看到自已水道龍門的位置,竹竿上扎一個竹筒并插上標旗。比賽開始前,各只龍船不能離標竹和橫過河面麻繩。比賽開始,鳴炮放龍,千橈齊劃,運動員吆喝聲、炮竹聲、觀眾喝龍聲,響遍龍門賽道。一河兩岸,幾萬群眾看賽龍。港澳同胞,在廣州、中山、珠海等地經(jīng)商、做工的人都遠道回鄉(xiāng),本鄉(xiāng)鄉(xiāng)民,男女老少齊出動,觀看龍舟競渡。從古至今,龍舟競賽是禮樂人最喜愛而又最廣泛的群眾性體育運動。龍舟競賽,獎前三名,每個名次頒發(fā)一個匾。如1963年國慶節(jié)龍舟競賽,第一名白橈,綠底金字匾:一登龍門;第二名花籃橈,紅底金字匾:二龍爭珠;第三名桃果紅,黑底金字匾:三分鼎足。1993年國慶賽龍,紅橈第一名獲“群龍至尊”匾,桃果紅第二名獲“二龍比翼”匾,白橈第三名獲“三捷龍門”匾。每次賽龍獲獎牌匾掛在本坊廟宇。獲得第一名喜演“第一龍舟戲”,請粵劇團演古裝戲,運動員優(yōu)待座前排座位。還要曬標賀廟,到全鎮(zhèn)(鄉(xiāng))各里河段劃三天,演示獲得第一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