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老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3)
韶敏
姚家胡同
姚家胡同,位于安陽市老城區(qū)中心,長不足200米。300多年前,這條街僅是一條很窄的小夾道,夾道的路北是姚家大院。
姚家大院有兩個含義:一是住的都是姚家一宗的大戶人家;其二,又是明代皇封太醫(yī)姚本仁(姚家膏藥創(chuàng)始人)的門庭。大院前通中山街,后通樓坡街,夾道里路北全是姚家生產(chǎn)膏藥的作坊和門市。每天前來找太醫(yī)姚本仁看病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格外紅火。
清康熙年間,康熙下江南視察,途經(jīng)安陽時,忽然經(jīng)受風寒,腹痛不止,上吐下瀉。隨臣即刻喚告當?shù)馗?,召名醫(yī)給皇上診治。一時難住了府衙,后有一官員推薦讓名醫(yī)姚本仁給皇上治病,便將姚傳到官府。姚得知要給皇上看病,再三推辭。他原做明太醫(yī),今給清朝皇上看病,診略如有不測,將會招致殺身之禍。姚未及解說,就被帶到了康熙床前,只好給康熙診治。查明病因后,用他自制的阿魏麝香狗皮膏(今安陽膏藥)貼敷胃腹,不到一個時辰,果然病除??滴踬澆唤^口,稱之為“奇藥”。
南下臨行前,來到姚家大院看望姚本仁,見來應診者絡繹不絕,有扶掖,有提攜,有呼有叫,有泣有啼,而患者貼張膏藥即可治病,甚為驚訝。后聽地方官員介紹,得知姚原是明太醫(yī),康熙揮毫題匾“太醫(yī)正傳”四字,以賜表彰,并賞銀二百兩,將姚家大院門前夾道修整拓寬,改名為姚家胡同。(閆鴻信)
神路街
我國的古都大都有以“神”命名的路。安陽的神路街,位于老城中心,城隍廟門前向南,路長約200米。歷史上的神路,路西因為府衙門的圍墻很高,路東院墻也曾多次加高。
神路街,曾叫東馬道,亦稱東便道,是衙門的衛(wèi)兵巡邏,夜間打更的通道,同時,衙門衛(wèi)兵騎的馬也經(jīng)常拴在這里。
人們把城隍爺看作安陽城的靈神,若要逢兇化吉、征婚求子、進京趕考、都到城隍爺這里燒香請愿。于是,在廟里幫工的巫婆、信徒便散布傳言:“城隍廟的大小神靈日夜都接待民間百姓的求助,各路神仙都要經(jīng)神路(東馬道)出入”。地方官員認為有些神、鬼貌丑嚇人,為了讓百姓避開,便將這條路改為“神路”,人們也不再走這條路。西華門北路東是徐家大院,西華門街10號都是前后通街,附近的人到城隍廟,或去樓東街更遠的地方,都要從徐家大院過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對“神路”有了正確的認識,神路才重新有人走了。(閆鴻信)
安陽歷史悠久。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北蒙(今安陽小屯一帶),歷經(jīng)東漢末年的曹魏,五胡十六國的后趙、冉魏、前燕,直至南北朝的東魏、北齊,共有7個朝代在此建都或作為畿輔。但安陽老城正式作為一個城池卻是從北魏天興元年(398年)開始的。這是目前安陽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明代崔銑所著《彰德府志》里記載的,也是崔銑根據(jù)他搜集到的宋《相臺志》里記述而寫進志里的。580年,即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后父楊堅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服,楊堅派上柱國韋孝寬征伐,尉遲迥兵敗自殺。楊堅下令焚毀鄴誠,遷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至鄴南安陽城。安陽遂稱相州,亦稱鄴郡。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安陽老城增建為周長19里。據(jù)資料和挖掘,當時南門在今城南三里屯村,俗稱南稍門。東門在今東關的券上(現(xiàn)東工路南段路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筑縮小,東、南方向收縮多,新城池基本處于老城的西北位置,這里地勢較高,易于排水。崔銑《彰德府志》載,“裁舊城之半,城圍9里113步,(城墻)高2丈5尺,闊2丈,外磚內(nèi)土。辟有四門,東曰永和,南曰鎮(zhèn)遠,西曰大定,北曰拱辰。城外有護城壕,闊10丈,深2丈?!背情T上各建有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建角樓,敵樓40個。
清時,安陽老城有兩道城門。第一道也叫外城門,臨護城河,上有跺口而無門樓,安裝鐵鏈,懸放吊橋。二道門也叫內(nèi)城門,和城墻在一條直線上,上建門樓。內(nèi)外城門之間有30-40米,叫甕城。《三國演義》中,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大戰(zhàn),曹仁假敗,周瑜率先沖入城內(nèi),就是在甕城中箭的。甕城前半部分略呈弧形,所以又叫月城。這里既是屯兵之處,也有買賣鋪戶。四門當中,東、南、北三門翁城與城內(nèi)大街基本在一條直線上,獨有西門略偏北。北門不同于其他三門的是第一道門不在正北,而開在了甕城正東,但吊橋仍在北門。這是因為京城在北,府城門不能正照京城的緣故。城內(nèi)百姓出城時先向東出內(nèi)城門,沿城墻再到北門吊橋處出城。
老城南、北門基本對峙相照,而東、西門卻相錯100多米,這里面有個傳說,明初修城門時,當?shù)毓賳T聽信風水先生的“指點”,說安陽地處黃河故道,后來黃河南遷,如東、西門相照,會引起黃河“搬”回老家,若兩門相錯,因其不易暢通,便可避災富民。東、西門相錯,東、西大街自然也就不相照了。
32年元月,安陽民眾為紀念斗爭貪官周鵬年勝利,議辟西北門,取名“新安門”(今小西門)。
老城地勢呈龜背形,以鼓樓為全城最高點和中心建筑。城外農(nóng)村計算到城距離,都以鼓樓為終點。
老城基本為方形,東邊略長。城外有護城河,城墻里是馬道,用于通兵馬傳號令。街道布局具有中國典型的古城特點。布局嚴謹,層次分明,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為南北軸線,自然地把老城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形狀各異的亭臺、樓、閣布置得當,組成了城市的空間輪廓。雄偉壯觀的文峰塔、高閣寺、城隍廟等古建筑點綴著古城的立體景觀,沿街多為中國北方傳統(tǒng)民宅四合院。
老城自明初重修后定型。以后,局勢穩(wěn)定,商業(yè)繁榮,城內(nèi)人口逐漸增多。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十二年(1713年)和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對老城進行了三次修復,街道也逐漸開辟增多。至清末,城內(nèi)有街道90多條,主干道為東、西、南、北大街,東西大街全長1657米,南北大街全長1548米,寬9米以上,南北大街共18條,謂十八羅漢街。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稱譽。(齊瑞申2002年4月9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