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來歷起源
溢洋桑
關于豆腐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淮南王劉安與八公的故事。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被封為淮南王,都邑設于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就在壽春城邊。
劉安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在王府從事煉丹之事,他還把自己與道士的討論匯編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一書。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有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
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shù)啬懘筠r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劉安也于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自劉安發(fā)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圓數(shù)十里的廣大村鎮(zhèn),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xiāng)”。有了豆腐自然會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說一般家庭主婦,就是十四五歲的娃娃也能做出幾樣風味各異的豆腐菜。豆腐紅遍全國,走向世界。
說起這段歷史,唐代大和尚鑒真不得不提。天寶12年(公元754年),鑒真東渡日本,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帶到那里。據說,現(xiàn)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干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到了宋代和明代,豆腐變得“雅”起來,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期間,親自動手制作“東坡豆腐”。陸游在自編《渭南文集》中有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有一段康熙帝和豆腐的記載。當時,康熙南巡蘇州,賜給大臣的禮物按慣例應該是金玉奇玩什么的,誰知破例賜了一道豆腐家常菜。
改革開放以后,八公山街頭的“豆腐館”比比皆是、遠近聞名。不僅引得本地人常來過把癮,合肥、蚌埠等相鄰市縣的人隔三岔五光顧“豆腐宴”,就連德國、英國、日本、荷蘭、捷克、斯洛伐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賓客也常常云集八公山下,品嘗“壽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錢豆腐”等400余款造型逼真、色彩紛呈、鮮美異常、風味獨特的豆腐菜。
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在典籍中有許多記述,記載劉安發(fā)明豆腐的典籍達45種之多。現(xiàn)簡述如下:
《辭源》載日: “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淀以鹽鹵汁,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作有八首素食詩,其中一首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边@是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提到豆腐為“淮南術”的。
元代吳瑞作的《日用本草》一書道: “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贝藭涗浭澄?40多種,分米、谷、菜、果、禽、蟲等8類,是元朝一部專論食療的代表作。
明朝以后,關于豆腐的記載逐漸增多,其主要有:葉子奇作的《草木子·雜制篇》,此書寫道:“豆腐始于漢淮南王劉安,方士之術也。"
蘇平寫的《詠豆腐》一詩曰: “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退盡見精華?!泵鞔幬飳W家李時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綱目》中,引用《淮南子》、《淮南萬畢術》、《淮南八公相鶴經》,對豆腐有詳細的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