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晉國大臣介子推和寒食節(jié)的故事
姣麗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
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fā)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jīng)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jù)《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wèi)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nóng)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晉文公重耳即位后,對隨他出行的人論功行賞,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唯獨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從不談及祿位,文公也沒有賞給他祿位。介子推對那些爭名奪利的人很看不起,感慨地對母親說:“王公即位這是上天的旨意,而那幾個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在騙人嗎?偷竊別人的財物叫做盜,何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呢?像這樣上下互相欺騙蒙哄,我不能同他們共事了?!?/p>
他母親說:“你為什么不去向國君請求封賞呢?如果默默死去,又能抱怨誰呢?”介子推說:“尤而效之,罪過不是更大嗎?我已口出怨言,不再吃他的俸祿了?!?/p>
于是,母子二人在綿上(今沁源)山中隱居起來。
據(jù)《史記》記載,介子推的隨從們對介子推的遭遇感到憐惜和不平,在宮門上懸筆書“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人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六句話。文公見此,想起了介子推,非常懊悔,急忙派人尋找,但沒有蹤影。
后來聽說介子推進入綿山中,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的前一天)、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