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喪葬習俗(2)
瑾色流年
在向藍毗尼行進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當?shù)厝说幕鹪帷T讵M長山谷的小河邊,人們吟唱起悲愴的梵歌,河谷中清煙逐漸升起來,大堆的柴火被點起來,人的尸體就在其中,當?shù)厝艘赃@種方式來焚化逝去的亡者。在這一帶堅持土葬的很少,以伊斯蘭教為主,婆羅門等高貴種姓完全要求火葬。
尼泊爾人死后通常選擇的喪葬方式是火葬。但未婚或未生育的女子不能火葬,只能將尸體放在河邊用石頭壓住,等河水上漲時就讓洪水帶走。
當親人逝去,家屬會居喪13天,遠房親戚會居喪一天,死者兒子用白布包頭,腰上也圍白布,而且必須剃去全身的毛發(fā),每天只吃一餐,并舉行連續(xù)幾小時的祭祀。
印度教徒認為火葬可以更徹底地凈化自己 ,可以純粹地進入天國。舉行火葬前,死者均用黃錦或白布包裹,放在河邊堆滿木材的石壇上,親人們?yōu)樗勒咛陜纛^發(fā)和胡須,提著油燈,圍著死者繞行三圈,再以河水為死者洗臉,河水免征著圣水,洗臉寓意著沐善洗罪,最后將米和花撒入死者口中,火葬便正式開始。遺體焚化后,骨灰將被撒入河流,隨著河水流入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恒河。當?shù)厝苏J為,用于火化的石壇越高,越靠近下游便越彰顯尊貴,越早進入恒河水域的死者也越早得到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