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鶴慶白依人的喪葬習俗(2)
皓君
嗩吶聲聲寄哀思,親朋好友送亡靈
白依人的生活離不開音樂,辦紅白事離不開嗩吶聲,無嗩吶聲不成事。辦喪事臨時請吹嗩吶的樂師,不論樂師有什么特殊事都不會推諉,更不會回絕。樂師在葬禮前一天晚飯前來到后,主人家跪于靈柩前先用小木托盆托上兩杯酒和一元二角錢(潤年一元三角)敬給樂師,再托上白孝套頭贈給每位樂師各一條。承頭的樂師端起酒杯,敬天、敬地、敬死者,然后接受套頭發(fā)給其他樂師,樂師們系上套頭后,一平排跪于靈柩前拜上三拜,之后就開始吹奏。喪葬演奏的器樂有嗩吶、長號、大镲、鑼和鼓。吹奏完“三吹三打”后,一般吹奏《迎客調(diào)》、《央客調(diào)》等。葬禮前一天晚飯后,吹奏《吹吹腔》唱板凳戲,即興演唱,有對死者歌功頌德的,也有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哀思之情的,也有表達在世的人要如何生活、生產(chǎn)勞動等等。出欞前“尼細”(即獻菜祭奠)時吹奏《哭黃天》,在送欞的路上,緊跟領路幡之后,在長長的送靈隊伍之前的樂隊,吹出一陣陣長號聲,吹奏出一曲又一曲凄切哀怨的《哭黃天》、《過江調(diào)》、《過山調(diào)》,再配以大镲、大鑼和鼓聲,好不悲傷。嗩吶聲聲,凄凄慘慘,寄托了人們對逝者無限的哀思。
第七天上墳和這一年四個節(jié)日上墳都要吹奏嗩吶。平時則不興吹奏《哭黃天》,就算是徒弟要學吹也只能是用口鼻哼哼,白事才能拿嗩吶吹奏。
統(tǒng)一墳山,集中安葬
相傳,白依人先民最初遷徙至夸萼山時聚居于在現(xiàn)五星村委會所在地白依大村,大村西邊一箐之隔的“羅左吾摩”即是白依人的公共墓地,白依人絞、羅、字、子、共五姓人各占一塊,一代又一代地葬于此山。后因人口增多和其它歷史原因逐步搬遷出白衣大村,形成現(xiàn)在的自然村落,“羅左吾摩”也容納不下更多的死者而隨村落就近集中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