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祭索倫神桿習俗
清佳
滿族人祭祀索倫神桿是很普遍的習慣。延用這種習慣,不僅豐寧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蘭旗“四旗”的旗戶大家族,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一次,其它旗(如正黃、正紅各旗旗族)也是如此。
祭索倫神桿活動和薩滿神舞結合進行。這是滿族人特有的習慣,富有宗教、迷信色彩。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索倫桿”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立上,來年二月二日解除。立桿都在族中長門或立在莫昆達(滿語:家族族長)家庭四合院影壁后。高低不等,有的高一丈五尺,有的高三丈五尺。一般都是松木桿,座底有夾桿石,桿頂端安放著錫斗或木斗,斗上面插上旗別的旗號,斗內(nèi)放上豬下水和五谷雜糧,讓喜鵲、烏鴉等鳥類來吃,這叫做神享。很快被吃光,認為是吉利的征兆。
“索倫桿”上掛著燈籠或冰燈,按時焚香,祭祀祖先。在正月十五日這天,族人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供上祖宗神牌,上一口閹割過的公豬,退光,取出下水,不除豬頭和四蹄,把沙肝、漫肚油搭在背上,焚香祭租。莫昆達召集本族人丁、包衣阿哈(滿語意思是家里的奴才)跪在院中,先由莫昆達安排祭祀活動,陳述祖先殷功德性和創(chuàng)業(yè)、立國的功績。再把當今族人出現(xiàn)的好人好事進行表彰。同時把做壞事的人,進行訓誡。犯了族規(guī)的人,輕者,用族鞭鞭撻,罰跪;重者,拖到祖墳前,打死勿論。
同時,請來薩滿穿戴上五顏六色薩滿服裝,腰系腰鈴、神帽,念族規(guī)訓戒詞(有的是現(xiàn)成的,有的是現(xiàn)編的)邊說唱邊跳舞,族人伴隨,敲起八角鼓,打起小銅鑼、太平鼓(羊皮單面手鼓),跳起薩滿舞蹈。然后,在院中已搭好鍋灶,把一口整豬煮熟切成肉片,族人或來賓統(tǒng)統(tǒng)吃光,以取吉兆迎祥。
滿族人這種祭祀活動,不同于蒙古人祭麻尼桿子,但形式則相似。也不同于漢族人為眼病許愿立的“燈籠桿子”?!盁艋\桿子”上邊,插幾束松枝,掛上燈籠,按時焚香,求諸神保佑,都帶有迷信色彩。解放后,立桿活動已經(jīng)不存在了。
滿族人這種祭祀活動是為了紀念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理業(yè)前曾在長白山中挖人參,組織抗明建金活動。祭祀時所豎起一根長長的木桿,那就是努爾哈赤當年挖參用過的“索倫桿”。
滿族祭祀“索倫桿”這種活動,后人又增加了新內(nèi)容,這就是,不僅祭祀祖先、訓戒子孫,更有慶?!拔骞蓉S登,預兆豐年”的意思。這時祭祀的規(guī)模擴大了,參加的人也更加廣泛了。不僅滿族人參加,當?shù)氐臐h族人從民族習俗互相影響相互團結上,也以賓客的身份邀請參加了。把薩滿神舞、訓戒詞變成了口頭唱詞,用民間小調(diào)演唱,和漢族人舉行“上元”,又叫“元宵節(jié)”活動結合起來,組成秧歌隊,晚上燈會,家家門首掛上彩燈、冰燈,燈籠上有各式各樣田園景物,或書寫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預兆豐年”等吉利的詞藻。秧歌隊走家串戶,散著路燈(香包作成)舉行盛大的慶?;顒?。
薩滿,傳說一只鷹被火燒后化身為薩滿,薩滿是神與人的聯(lián)接體,他即可向神講人的需求,也可傳達神的旨意,不同于漢族的神漢巫婆,又有相似的地方,曾在特定場合上過刀山、下過火海的薩滿稱大薩滿,他有資格充任一個村落的主祭活動。沒經(jīng)過刀山火海洗禮的薩滿稱小薩滿,只能主持家族小單位的祭祀活動,由于滿族人信奉薩滿又稱為薩滿教。
豐寧到了晚清時期,沒有大規(guī)模的族祭、跳神活動之后,可是家祭活動仍在繼續(xù),祭索倫桿子變成滿族家家戶戶的活動。這種習慣一直延續(xù)到四十年代。
南辛營的櫻桃溝村,有一戶姓譚的,人稱譚六爺,是民國初年的牌頭,他就信奉薩滿神儀,他死后又傳給長子譚××。滿族家庭,也有漢族家庭,生小孩掛鎖子、許跳墻和尚,聲稱好養(yǎng)活。平日給東家收魂,給西家小孩、婦女治“撞克”等,請來拘魂、除崇。解放前夕,他還身背木制的大刀,穿著薩滿神儀的衣服走來串去,一群小孩圍著這怪象看稀罕。
解放后,祭索倫神桿的和跳薩滿神舞活動由于有迷信色彩,已經(jīng)消逝了。可是,有的滿族家庭如今還保留著索倫桿子。
來歷傳說
“神桿”,又稱為“索倫桿”或“索摩桿”(滿文:),索倫桿的造型簡單,即樹立起一根木桿,木桿的下端鑲在夾桿石中,木桿上端有一個碗狀的錫斗。每年臘月三十進行祭祀儀式時,人們在斗中盛入動物內(nèi)臟、五谷雜糧等以喂食烏鴉、喜鵲等鳥類。
索倫桿祭祀的傳說來自于滿族的古老傳說,有兩個版本傳世。第一個傳說講的是滿洲始祖布庫里雍順的后人惡待部民、施以苛政,部民因此叛變,導致愛新覺羅家族幾乎被害殆盡,只有一個名叫凡察的男孩逃脫了出來。叛眾追殺凡察,眼看就追上他時,凡察情急之下便藏在一棵枯樹之下。恰在此時一大群烏鴉從遠處飛來,一邊叫著一邊落到了樹上。判眾追殺到枯樹附近,看見這一大片黑壓壓的烏鴉聒噪不已,沒有看到躲在樹下的凡察,就認為此樹下不可能有人藏身。小男孩凡察因此而死里逃生。
正是由于這一大群烏鴉的“及時趕到”,搭救了凡察一條性命,因此而為愛新覺羅家留下了香火,愛新覺羅家族得以留存血脈,后來發(fā)展壯大成為有清一代的統(tǒng)治者。愛新覺羅后世子孫念及烏鴉對其先祖的救命之恩,于是在家院內(nèi)東北角豎桿祭祀,為烏鴉們提供食物,希望繼續(xù)得到上天庇佑與族運興旺。
另一個傳說則是認為索倫桿的來歷與努爾哈赤有關。傳說故事的主角成了受人追殺的努爾哈赤。但實際上神桿祭祀在努爾哈赤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可能起源于努爾哈赤時期。所以目前主流意見以第一種傳說流傳最為廣泛。
滿清愛新覺羅家族獲得政權后,此祭祀儀式得以推廣,成為滿清皇室和滿族百姓的重要祭禮活動。后金以及后繼的清廷每逢春節(jié)和重大節(jié)日皇帝都會親率皇室成員及王公大臣謁堂子祭神、立桿祭天。除了為鳥雀提供食物外,滿族人民還要在家中舉行薩滿儀式,分食祭肉。不舉行祭祀的日子里,神桿也是圣物,不能進行踩踏,也不允許放置穢物。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在長安左門之東建堂子、在坤寧宮設神堂,立神桿。清寧宮祭神的同時,在宮外還要祭天。殺豬后將豬下水等切碎拌以碎米,放在院中索倫桿上的錫斗內(nèi),以飼“神鴉”。這一滿族特有的習俗在北京和東北一直延續(xù)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逐漸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