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懷遠十二門塘典故
恨煙
十二門塘,原名郭陂塘,位于懷遠縣馬城鎮(zhèn)境內,東晉時曾建有城池,后來城池毀壞廢棄,成為承受大洪山來水的洼地水塘。塘為橢圓形,方圓20多公里,南面進水,東西北三面出水,可灌溉良田數(shù)千乃至上萬畝。因設有張家斗門、拐斗門、封西門、十二門、第三門、第二門、馬家門、王家門、蘇家門、趙家門、旱斗門、灌流門等十二個蓄水灌溉和排洪的斗門,故稱其為十二門塘。清嘉慶《懷遠縣志·水利志》載:“郭陂塘,舊設斗門十二以備蓄泄,亦曰十二門塘。有塘總塘長司其啟閉,其后斗門漸圮。龍王壩亦毀壞,塘水橫泄。明萬歷三十二年,知縣王敬存委(派)縣承許武城督修之。圍堰水門悉堅實,水復歸塘。(明萬歷)四十五年,知縣王可舉又修之……”
明末兵燹戰(zhàn)亂,淮河兩岸人口銳減,田園荒蕪,十二門塘的水利設施隨之毀壞。清雍正十年,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多。懷遠知縣李經(jīng),應鄉(xiāng)紳民眾的要求,并經(jīng)上司批準,組織人力對十二門塘進行了修復,并重新任命了新的塘長。而后,由于多種原因,十二門塘逐漸被淤平湮沒,成為墾田和畜牧場所,龍王壩也隨之遭到毀壞。
十二門塘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許多傳說。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想把都城建在家鄉(xiāng)的鳳陽。他相中了離鳳陽較近,山清水秀的十二門塘這塊風水寶地。洪武初年,朱元璋御駕來到這里,征求軍師劉伯溫等文武大臣的意見。博學多才的劉伯溫打馬繞十二門塘實地查看一番后,不由得暗暗稱奇?!爸臁敝C音“豬”。十二門塘是一塊圈地,朱(豬)入圈中,那么朱家的大明江山社稷就可以千秋萬代,平安無事了。果真是這樣,歷史也就一平如鏡,沒有波瀾起伏了。想到這兒,劉伯溫裝模作樣掐指細算一番后,“撲通”跪倒在朱元璋面前,驚喜地道賀:“陛下,這里背靠南山,面對淮河,山環(huán)水繞,固若金湯,建大明朝的都城實在是太好了。只是城池略微狹窄一些,如果向南再移一箭之地,那就是十全十美,錦上添花了?!?/p>
朱元璋聽罷哈哈大笑,快活得連眉毛胡子都樂歪了。他說:“劉愛卿,移一箭之地豈不容易?快快取我的寶弓神箭來!”說完,朱元璋舒展猿臂,拉滿紫金大寶弓,搭上帝王的金箭,嗖地一聲將箭射了出去。哪知那金箭順著一陣狂風飛出兩百丈剛想落地,天空突然冒出朵五彩祥云,云層中鉆出只大鵬金鳥。那鳥拍打翅膀向下一個俯沖,張嘴把金箭叼住,不緊不慢向東南飛去。朱元璋見了,大驚失色,忙命貼身衛(wèi)士快馬加鞭,追趕大鵬金鳥,找回那支金箭。哪知道那大鵬金鳥飛飛落落,衛(wèi)士的駿馬也只得追追停停。這一飛一追,就追到了江南鐘山腳下的古城金陵。
朱元璋從小當和尚,誦經(jīng)念佛,信天地和佛主。他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讓他把國都建在江南。于是,他就打消了在家鄉(xiāng)鳳陽附近建都城的念頭,將國都定在虎踞龍盤的金陵,改名南京,大興土木,建造皇家宮殿園林。南京城從此成了洪武皇帝大明王朝的國都,而鳳陽府懷遠縣的十二門塘,經(jīng)當?shù)剞r民辛勤耕耘播種,則成了淮上稻麥飄香的大糧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