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三原喪葬習俗
千萱郎
一、墓葬制度
建國以來,政府規(guī)定國家公務人員一律實行火葬。每個縣均建有火葬場。尤其是市區(qū)火葬場入葬人數(shù)逐年增多。但境內農村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土葬辦法,火葬者很少。一般多為豎井式墓穴,然后在其中一側挖個墓洞,下棺后用土坯或磚塊封門;也有少數(shù)家底殷實或發(fā)家致富的人,專門用磚石砌箍墓穴,建造成一穴兩室(一夫一婦)合葬墓?!吨芏Y·春官·冢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渭北臺原地區(qū)的豎穴式墓葬,與靠崖式、下沉式窯洞模式非常相似,正足以反映當?shù)孛耖g陰、陽二宅之間的某種模擬關系。
二、喪葬儀禮
咸陽境內喪葬方式有兩種:一是土葬,二是火葬?;鹪岫Y儀現(xiàn)在多是對國家公務人員和部分城鎮(zhèn)居民使用,一般分發(fā)出訃告、瞻仰遺容、開追悼會、舉行火化儀式等程序。土葬禮儀包括養(yǎng)老、停喪、吊祭、備喪和出殯等。數(shù)千年的喪葬禮儀,其中帶有濃厚的封建達信痕跡。為了保存史料,以借鑒革新,特錄如下:
養(yǎng)老
老人年逾50,已屆60時,其子女就開始張羅預備后事,由此形成了多種防老習俗。首先是制作棺木。俗話稱棺板為材方,稱匠人割好(做成)的棺材叫壽材。棺材一般以松木、柏木、杉木為上料,楸木、桐木為中料,楊木、柳木為下料。各個地方可因地制宜,彬縣以杉、橡、松、柏、棗木為主。民間工匠精雕細刻,巧奪天工,樣式有“三圓”、“四平”。重底重蓋、栽棕拔簧、陰刻陽雕、彩繪油漆等。交木宴席講究用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名茶醇酒之類,不可吝嗇,招人笑話。還要鳴放鞭炮,披紅掛彩,顯示兒孫晚輩的一片孝心。交木時,親朋好友皆要攜帶厚禮前來慶賀,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百數(shù)人。
其次是縫制壽衣。講究用綾羅棉綢,忌用緞子(以防斷子絕孫)、獸皮(以防當牛做馬)。襯里一律為紅色,面子可紫可黑。其件數(shù)規(guī)制為五身至七身或七套至九套,取單數(shù)為陽之意。意謂人在陰間,仍向往脫生陽世,故不取雙數(shù)即陰數(shù),以圖吉利。壽衣縫制講究由兒子、女兒購料制作,要求單、夾、棉、袍齊全,以回應春、夏、秋、冬四季。還要為男的備黑帽、黑扇、手帕或煙具及公雞枕頭。女的區(qū)別只在帽子上,戴黑絨八角保險帽。
此外,少數(shù)富裕家庭在老人生前便修筑墳墓,名叫壽墓。多用磚塊璇砌,俗稱磚箍墓。還有的在雙老中的一位去世時,為健在的老人預留堂口,以便將來合葬。對老人后事的處理,不少人心存虛榮,不圖老人在世享受,只圖落個“孝子”虛名。群眾諷刺道:
活著“墻頭記”,死了電影戲。
活著不給端飯碗,死了宴席擺一院。
活著不給一尺布,死了壽材磚箍墓。
活著無穿戴,死了綢緞身上蓋。
這種重死輕生的陋風敗習,已逐漸消除,厚養(yǎng)薄葬習俗逐漸興起。
停喪
送終 老年人,特別是子孫眾多的老人,都希望在彌留之際和兒女晤面,以作最后的訣別。因此,兒女守著父母,伴其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叫送終。只有兒孫齊在身旁守候,無疾而死,才叫善終。
燒倒頭紙 即在死者腳下放一黃紙貼糊的瓦盆,焚燒紙錢。這種倒頭紙,傳說是為前往閻羅所在的豐都城而支付的買路錢。燒化的紙灰,入殮時要同瓦盆一起放入棺材,燒紙時孝子放聲痛哭。
報喪 人死后,主家立即打發(fā)專人,分頭分路報喪。淳化一帶特別重視老小外家,遇事要報得早,報得快,其他遠近親戚,皆須專人一一通知,不得失誤。興平一帶先向本族報喪,本族、親戚聞知噩耗后,前往探喪,在遺體前化紙舉哀,起身后安慰家屬,并告知出殯時家中要來的孝子,順便領回孝布。
凈身 老人咽氣后,要用新瓦盆盛水遍擦身體,并作必要的整容,這叫凈身。凡是男人要剃凈頭發(fā),刮胡須、洗面龐、洗腳;女人要梳頭、纏腳。一般都要求及早把事先套裝好的壽衣穿上,一件一件地拉平整,穿好鞋襪,戴上帽子,臉上蓋以燒紙,俗稱苫臉紙。有些富裕人家,要把死者衣帽全部送人或扔掉,但也有經(jīng)過選擇、消毒而留作紀念的。
移床 人倒頭之后,要先蒸一碗小米飯,這叫倒頭飯。給頭門上貼一張冥紙,再將死者抬放在堂屋中間,另設木床停放,俗稱擱床。這時要給死者手中放一塊用柏樹枝穿起的餅子,以防身喂狗。
點燈 死者擱床后,要在腳下點一盞油燈或一根蠟燭,這叫路燈或長明燈。取意目的是照亮死者進入陰曹地府的道路,以防黑燈瞎火,行走不便,故此一直要燃燒到棺木抬出。
入殮 又叫盛殮。死后擇日,待兒女和重要親戚都在場時,先燒亡魂紙,俗叫黃昏紙。隨即將棺材打掃干凈,抬至亡人身邊,內撒一層細灰,或五谷雜糧、銅錢等,謂之生死有祿。身上覆以柏葉,等兒孫、親戚全部到場后,再給棺材內鋪好褥子。由兒女孝子動手將死者平穩(wěn)地放入棺內,用紙裹棉花將死者頭部至兩側夾實,腳下又墊以胡基,給死者左手拿扇,右手拿酵面和錢幣,將衣裳逐層拉扯平整,上面又蓋以紅綢或紅布(興平一帶用黑紗掩面),取出苫面紙,最后將棺蓋徹底合攏嵌牢。然后燒紙,孝子來客齊動哭聲,入殮告成。禮泉一帶若有重要親人不在場,棺蓋要留出縫隙,待親人回來看了亡者后,再行蓋棺。入殮時,要防止有關犯克屬相的人到場。殮后停柩三年不葬者,俗稱暫厝。
吊祭
死者入殮后,便進入吊祭階段。
成服 入殮完畢后,孝子成服,即開始披麻戴孝。一般為穿白布孝服,戴白孝帽(帶),鞋上蒙一塊白布,并在腰中系上麻絲,以代替披麻戴孝。孝子中,正孝子(兒子、孫子、重孫)均穿長孝衣(孝袍),戴長孝帶(與人等長);遠親穿短孝衣(孝褂),戴短孝帶。女孝子身穿白衫,下穿白褲,外套白裙子(有的地方以白大褂代之)。一般孝子戴的孝都是白色的,惟重孫戴紅孝。未過門的媳婦穿的白孝衣上縫有紅布條,叫做搭紅。懷孕的女孝子,在埋葬前不得到死者遺體前來。對于極個別特別孝敬父母的孝子孝媳,也有村鄰親友為其披紅掛彩的。成服之后,即進入服期,孝子開始守靈。
吊喪包括寫對聯(lián)、開吊、寫訃告等。一般在入殮后第二天進行。各地訃告格式不一,內容也不盡相同。訃告須用白布或白紙書寫張貼于大門一側。
請陰陽擇穴,定安葬日期 現(xiàn)在老喪一般在五至七天內埋葬,多為公墳。也有第三天一大早天不亮就埋葬的。其時間長短,也和主家經(jīng)濟狀況相關聯(lián)。定日子擇穴,有的請陰陽,有的不請,由戶族中的長老和孝子共同商定。日子確定后,立即一面請戶族、村鄰破土打墓,一面磨制面粉、備辦肉菜及其他所需之物。
打墓 一般請陰陽勘定墓穴后,便開抬打墓。秦都、渭城兩區(qū)常根據(jù)地層特點挖穴道。渭河以南,穴道較淺;渭河以西以北,一般只挖明腔(或稱明廳,指垂直墓穴),深6.8尺至7.6尺,黑堂停放靈柩,其大小由棺木來定,底深與明腔相同。舊時有錢人講究樹石牌樓,有功者要求金鼎御葬,皆以磚箍墓?,F(xiàn)在磚箍墓?jié)u漸增多,也有箍壽墓的。長武一帶把打墓叫修塋,土穴打洞叫黑堂,不拘快慢,要有三天時間,早上吃飯后去墓地,中午飯由孝子親自送去,晚飯回來再吃。而興平一帶打墓者一般要有四人,每天要吃四頓飯。早晨、中午、晚飯外,下午還有一頓加餐,必須由男孝子捧送,長子居前,其后按輩份大小排成一列,手端盤子,上放飯菜、酒筷之類。送去的飯菜若未吃完,不能原轍端回,寧可全部倒在墓地附近。旬邑人的習俗是:打墓前先請陰陽勾穴地,勾穴時要破土,邊勾邊念《破土訣》。訣云:
天圓地方,律令九章。
今辰破土,萬事吉昌。
鬼魅兇惡,遠去他方。
金鋤一舉,起光安詳。
金鋤再舉,富貴永昌。
一畫天門開,二畫地戶閉。
三畫鬼路塞,四畫人通利。
請樂 境內各縣遇到喪葬事情,都要邀請嗩吶樂手前來奏樂。這些嗩吶樂手有相對穩(wěn)定的演奏隊員,平時居家務農,遇事結伙奏樂。一般樂隊有四至八位樂手,依據(jù)主家經(jīng)濟狀況決定邀請人數(shù)多少。據(jù)1987年統(tǒng)計,全市嗩吶樂手有2100多名,班社約有300余家。在北部旬邑、彬縣等地區(qū)不拘婚喪皆可邀請嗩吶鼓手,而其余多數(shù)縣區(qū)(市)只用于喪葬禮儀。近年來,有的地方西洋鼓樂隊也介入民間婚喪禮俗。
出子 在人死后第三天早飯前,所有男女孝子包括族中的兄弟及侄男子弟,凡有服者都要出席署名。據(jù)說這天是人死后上“望鄉(xiāng)臺”的時候,也是最后與子孫親戚見面的一天。出子要注名死者姓名、年齡、生卒時間、享年多少,還要寫清全部兒孫、戶族子弟及孫子、曾孫等。有的地方直系男、女孝子全寫,有的只寫男孝子不寫女孝子。在頭道門上要用大點的斗方紙,寫上“×月×日成服”(出子日),“×月×日發(fā)喪”(發(fā)喪日)。
懸靈、布置靈堂 一般在葬日前三天懸靈,即把兩條長凳子放穩(wěn),將棺材平穩(wěn)地置于凳上,也叫升靈。在靈前升掛一頁新席,挨席再掛以新床單,前邊置一方桌,名叫供桌。兩旁貼上對聯(lián),中間貼上靈牌,或擺上死者放大后的遺像,上書橫批。舊時中間放木主,是為神主,擺設瓜果糕點和獻飯,又擺上香爐、香筒、花筒、蠟燭等,桌前的上方高處掛以吊子。接著派專人截好柳木棍,每個約2尺長,用白紙涂上漿糊纏好,作為孝子拄杖,俗叫紙棍,并在供桌下置以瓦盆,叫紙盆。凡燒過的紙灰皆裝入盒內,有的還將食物投贈死者。有些地方的人為顯示隆重,還有圍“二祭”的,即在離供桌前約三尺處,再置兩張方桌上鋪以藍布,并用藍布加高桌子的四周,放以古式專用角架,上面放些小碟,碟內盛裝經(jīng)過涂色的用紙、蠟或面粉制成的桃、梨、蘋果或點心,特制的花饃等。又放上紙活,如祭樓、花圈、童男童女、馬、樓斗,不一而足。在供物的上邊再覆蓋上用蠟制涂色葡萄樹、枝、蔓、葉俱全,又裝上閃光燈,以圖美觀。
守喪 舊時守喪多為念經(jīng)。有些富裕人家請道士念經(jīng),也叫打醮。如興平一帶道士念經(jīng)時,全家人無論大小,都要身著孝服,沉默肅靜,見人叩頭,每日三餐,拈香獻帛。在大家吃飯前夕,給靈前獻上一份,放進一個小瓦罐內,將來與棺材一起埋掉。男、女孝子每天早上燒紙時,都要哭上一場,俗稱舉哀。道士來家念經(jīng),三五天不等,人數(shù)也不確定。每天茶飯由主家招待,整天奏哀樂不停,哭泣不停,酒席不停。只要有行禮、拈香、祭奠者來,就得奏樂。
備喪
各地的喪葬禮俗,重點在埋葬儀程上,禮節(jié)繁多,規(guī)程較嚴。
請執(zhí)客 咸陽地區(qū)有“喜事要到,喪事要叫”的說法。故凡遇喪事,一般在葬日前的先兩天夜間都要由主家派人到各家各戶專門通知。通知到的人家都不推辭,一般在當日下午至傍晚便紛紛來到。先喝茶、閑聊,等到齊后吃飯(俗稱喝湯)。飯后即端上酒菜,讓所有執(zhí)客就座,喝酒、請菜,孝子給各位執(zhí)客一一敬酒,敬完酒后孝子又給執(zhí)客叩頭。在吃喝過程中,先提名推選大總管兩名,然后由大總管(有些地方叫執(zhí)客頭)出頭安排一切事宜。等待一切就序,次日下午親戚村鄰即帶上禮品,陸續(xù)前來行禮祭奠。有些地方還舉行迎親禮,即帶上樂人到村口等候來客,來一家或兩三家,由樂人邊吹邊拉,連同禮當一并迎至家中,迎完了事。
招魂 即迎請死者父母(老墳)或老伴(新墳)神主。招魂時,涇陽、淳化一帶要由長子承擔,女婿、外甥二人一手提紙香,一手提燈籠;另一人端盤子,內盛獻飯四碗,筷子兩雙,燒酒一壺,樂人在前吹吹打打,孝子隨后,手持哀杖,懷抱神主(或牌位),動哭聲(出村后??蓿敝翂炆?。擺好獻飯,繼而燒香、奠酒、化紙、磕頭,然后返回。抵村口仍動哭聲,至家門口由長媳婦接住神主(或牌位)。其他男女孝子跪迎,哭聲不停,抱至靈前,置于供桌之上,然后上香、酹酒、樂人吹打,禮成。禮泉一帶講究先由禮賓先生中的領導者,牽引孝子中的孤子(父喪稱孤子)或哀子(母喪稱哀子),或孤哀子;以左三右四的次序繞墳循轉。每轉一圈,叩首奠酒一次。在叩首奠酒時,其余所有跪地等待的男女孝子,也隨之叩首拜揖。這時樂隊吹奏,其他禮賓先生亦列隊肅立。返回時,由孝子前行者手捧祖先神主牌位,還有招魂幡、引魂旗等物,均由孝子高舉。如果途中遇到十字路口或進出村莊、城門時,還得焚香灑酒,燒化紙錢,表示告禱陰間負責關長的神明鬼差,讓其先祖魂靈通過。
到家中后,即將牌位安置祖堂香案,再由孝子叩首,才算招魂安主完畢。然后由樂隊引導,孝子后隨,將禮賓先生送去休息。此時即舉行親友祭奠禮。興平習俗講究招魂前孝子在靈前成服,然后在禮賓先生的指導下燒香、叩頭、化紙。隨后,一先生通:“招魂!”另一先生引:“執(zhí)事者掌燈,孝子抱主抱祖,前往墳地招魂,鼓樂前導?!惫臉吩谙壬耙弊趾傲T時響起,并前往各處墳地招魂。當?shù)刂v究先小后大,即先去晚輩墳地,從小請大,最后請輩份最高的祖先。到了墳地,孝子要站成一行。一先生通:“祭墳!”又一先生引:“孝子孝孫孝侄孫依次跪下!”通:“獻禮!”引:“執(zhí)事者獻祭品!”通:“上香!”引:“執(zhí)事者燃燭上香!”通:“致《招魂文》!”引:“代祭生后前搭躬開讀!”請魂回家時,不能走原來的路。要一路鼓樂不停,逢十字路口,孝子叩頭,執(zhí)事者燒香化紙。到家門口,由細樂(如板胡、二胡等)隨女孝子引迎魂。通引之后,再讀《門路祭文》,同往家中。
掃墓 掃墓的取意是說,佳城既定,讓死者認領住處,特別是提前給死者打掃好衛(wèi)生。淳化一帶掃墓時皆由女婿、外甥提燈帶帚,樂人在前吹打,孝子隨后,擎持哀杖,懷抱靈牌,直至墳塋?;埡?,孝子入墓(窯),仔細打掃,并檢查窯的深度、高度,然后在樂人吹打聲中返回。至家,男女孝子動哭聲,跪迎至靈前,繼而上香、酹酒,樂人吹打,禮成。
迎情 先迎紙活。有的在掃墓前迎,也有的在掃墓后迎。此即將親友帶來的紙活禮品如神樓、花圈、樓斗、童男、童女、竹馬、搖錢樹、聚寶盆、金斗、銀斗、錢串子,按親戚遠近,由近及遠,依次迎來。要一家一家地從村子或村口迎到靈前,然后上香、酹酒、樂人吹打,孝子叩頭相謝,禮成。
奠祭 指在家庭所設靈桌上安放死者靈位,用燭光照亮靈堂或院落(現(xiàn)在院落照明多用電燈),首先由孝子獻飯,一獻酒,二獻饌,三獻茶。親戚朋友按次序祭奠行禮。每個親友奠祭后,孝子都要起身磕頭感謝,名叫謝紙。祭奠人依次輪完后,便磕頭燒紙,家奠即告結束。這是流行于乾縣一帶的傳統(tǒng)禮俗。淳化人講究先換新孝衣孝帽,由孝子數(shù)人在樂人吹打聲中,端來新孝帽向老小外家、娘舅家跪拜,舉盤于頭頂,然后由一人遞給各人取舊換新,至靈前上香、酹酒、叩頭,禮成。隨后,開始給死者上獻飯,生者吃奠飯,奠飯吃完后即迎饌。饌是獻給死者的一席菜飯,包括肴(押桌,俗叫七寸)、箸(筷子)、酌(酒)、饌(一席菜,分3至4次迎)、食(饃)、羹(湯或茶)、飯(面條)。要依次序迎接,多達9至10次。迎時女婿外甥提燈,另一人執(zhí)盤,孝子拄哀杖,樂人吹,一件一件迎至靈前,孝子跪拜、叩首,獻給死者。迎饌中間樂人奏樂停頓時,主人要在供桌上押賞錢1至2元不等,一直到迎完為止,禮成。當晚最后一個禮節(jié)是化紙,眾親戚都要參加,先上香、酹酒、動哭聲,然后燃紙成禮。
過去秦都、渭城一帶的人們奠祭亡靈,禮儀十分隆重、繁瑣。常以禮賓為主導,禮賓先生由6人組成,其中主祭官1人、土官1人、司禮4人。禮賓先生起居飲食要特殊招待,凈室小灶侍候。祭靈開始,由執(zhí)事人帶路,樂人奏樂,迎接禮賓先生到靈前,舉行第一場祭禮。第二場祭禮俗稱“孝子初獻”。先請執(zhí)事人到位,孝子肅立,然后由主祭官通神點主。 隨后大孝子手捧毛血(一般皆用雞血),獻上牛角,至靈前焚香、斟酒、三叩首。孝子退位鞠躬后,再次捧上水盆、水果、山珍海味,敬請先祖享用。接著禮賓先生誦讀禱文。一般誦讀《詩經(jīng)·小雅·蓼莪》三章,是為孝子悼念父母的詩。初獻禮即成。第二場由孝侄獻禮,稱作“孝侄亞獻”,獻食為糕點、稀粥之類。禱文一般誦讀《詩經(jīng)·周南·麟之趾》,全詩三章,是稱頌周文王子孫繁多而賢明的。第三場為孝孫終獻,禮品多為瓜、棗、桃、梨等水果及煙茶等,禱文是《詩經(jīng)·周南·螽(zhōng)斯》三章,用以祝主人多子多孫。三獻禮齊,孝子退位,閉戶、熄燈、撤供品、退堂。最后由女婿、外甥、親朋好友祭酒,俗稱奠靈。有“五號踩四角”、“白馬分宗”、三拜九叩等奠法,形式不拘一格。祭奠至夜半更深,有族眾戶大者,通宵達旦?,F(xiàn)在一般禮儀程序筒單,不動禮賓,不獻飯,不念禱文,只是三拜九叩奠酒而已。
守靈 祭奠完畢,孝男孝女對死者戀戀不舍,男左女右,坐草守候在靈柩兩側,俗稱守靈。這也是孝子最后一夜同死者同室。因孝子悲痛至極,喪事操持全部委托執(zhí)客頭辦理,主人可以坐而不問;而奠祭之后,仍有親戚朋友前來吊唁的,待吊唁者化過紙錢后,孝男孝女要叩首謝吊。所以除孝子守靈外,族人好友也通宵聚守靈前,俗稱“暖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