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民間傳統(tǒng)禁忌(11)
貝多芬
十一、于都傳統(tǒng)語言禁忌
春節(jié)期間,于都人特別講究吉祥如意。為圖吉利,一些寓意不好的事物,其稱呼都要作臨時改變。如“蘿卜”稱作“菜頭”,蘿卜之“卜”諧音“白”,大忌諱,而“菜頭”則諧音“彩頭”,吉祥。久而久之,這類事物的名稱變形成固定稱謂。如,豬血叫做“豬旺子”,豬舌頭叫做“豬利”,豬耳朵稱作“順風(fēng)”,帽子(諧音“冇子”)稱作“有子”。
新春之際、舉辦喜事,一律忌諱說“無”、“冇”、“少”、“完”、“死”等不吉利詞匯。“無”、“冇”要改說“有”,東西吃完了、用完了,只能說“吃起來了”或“蠻多了”,不能明說“沒有了”。又如發(fā)現(xiàn)自家米缸的米吃完了,忌直接說“無米”、“冇米”,偏偏改說“有米”,或說“米都蠻多哩”。尤其在建房豎門、上梁或祝壽的大好日子,誰不小心說了“少”、“完”、“冇”等字眼,必定馬上要受到大家的斥責(zé)。
無論紅白喜事,都忌諱說“死”字,如果非要提到不可,則必須改用其他詞語。如“走掉哩”、“老掉哩”、“歸天哩”、“百年歸家哩”等。
小孩生病忌說“病”字,宜改說“做狗”或“做事頭”、“事頭多”、“冇乖”。大人生病則多說成“人有事”、“人冇舒服”。
給客人盛飯或帶米飯至野外用膳,忌說“盛飯”、“帶飯”,而應(yīng)講“盛米”、“帶米”。
小孩生病忌說病字,改說“做狗”或“凍感”。一般大人生病也說“人有事”??粗嗅t(yī)抓中藥要說“捉茶”
忌當面稱贊別人的孩長得好、長得秀氣,而要說“生得蠻丑(讀作xiong3)”;更忌諱說小孩長得胖??滟澬『⒁f反話,小孩的父母、長輩才高興。
小孩與父母之間如八字相沖、相克,乃是一種大忌,稱呼上必須變親為疏作為破解。如父子相克,兒子就不能叫爸爸,要稱改“伯伯”、“叔叔”或“鄰舍”等;如母子相沖就要改稱母親為“娭娭”、“姆姆”等。
為求吉利,于都人在養(yǎng)殖、種植過程中,也多有臨時改變動植物稱謂的現(xiàn)象。如趕圩買豬仔要說“買千斤”、“捉千斤”,據(jù)說這樣叫了才長得快;買鴨子要說“買歡喜子”。種花生、包粟(玉米)、蒲子(葫蘆瓜)、番薯等時,忌大聲談話和直呼其種子名;遇別人問自己種什么東西,要用各自的諱稱來回答,如花生稱“斑芝麻”,包粟為“轆軸子”,蒲子為“和尚”,番薯為“態(tài)藤子”。
進山砍伐則更多語言禁忌,進山伐木謂“走山”,砍樹要倒“上山”(樹尾朝山頂方向);晏晝(中午)以前不得亂講話,否則說“斧”會遇虎,叫“蛇”會遭蛇咬,說“刀”會遭兇。正因如此,進山伐木、采摘等,就必須說“行話”了。如“騎馬”即穿草鞋,“包文拯”即飯杓,“大菜”即豬肉,“量米”即吃飯,“起霧”即抽煙,“草溜”即蛇,“鐵子”即刀斧,“橫鐵”即柴刀,“直鐵”即斧頭,“軟子”即藤條,“灰團”即石頭,“大貓”即老虎,“現(xiàn)樹”即杉樹,“活樹”即楓樹,“蓮花”即飯碗,諸如此類的“行話”,實質(zhì)就是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的“委婉語”。
有些姓氏與某種動物的名稱同音,這一姓氏的人,往往會給這種動物另起一個稱謂,以免犯忌。
如楊姓人把“羊”改稱作“幼毛”,把殺羊說成是“宰幼毛”,把山羊稱作“黃猄”;黃姓人把黃牛稱作赤?;蛏撑?;馬姓人把馬說成“四腳”;朱姓人把豬叫作“肥貨”。此外,姓溫的人忌諱說“豬瘟”、“雞瘟”之詞;姓謝的人不喜歡人們說“感謝”,而應(yīng)說“多謝”,因為于都話“感”與“減”同音;
姓劉的人不說“割瘤”;姓古的人不說“打鼓”;姓羅的人不愿聽到“爛籮”、“冇籮”等,這些便是于都人的姓氏禁忌了。又如出門坐船,姓陳者忌說“陳”,宜稱姓“浮”(方言讀作pao2)。因“陳”與“沉”同音,是行船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