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油鸮分布在南美洲,如多巴哥和圭亞那。它們主要生活在山麓的熱帶森林中,動物學(xué)上屬于油鸮科,所以油鸮和貓頭鷹一樣,都是夜間活動。從外形上看,油鸮很像貓頭鷹,全身暗紅色,看起來有點(diǎn)像家雞,但尾巴更長,展開時呈扇形,旁邊有長長的胡須,有力的張寬嘴。當(dāng)夜間外出狩獵時,油鸮的哀號開始了。這種每秒超過250次的振動聲音,在山野之間遇到障礙物時會反射回來,形成不同頻率的回聲。油貓頭鷹可以通過細(xì)微的差異來確定障礙是什么。或者是同類的巖石,或者是那天晚上自己的宵夜,他們都能做出準(zhǔn)確的判斷。

當(dāng)然除了這些技能,油貓頭鷹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diǎn),那就是它們的肥姿。乍一看,讓人覺得渾身上下都是油膩的脂肪。很多人形容油貓頭鷹基本上就是一個披著皮毛的肉球。但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這種鳥并不是食肉動物,它們的食譜大多是水果和水果。因?yàn)橛望^多在夜間活動,主要活動只是覓食,吃飽了就回到洞穴里睡一整天。沒有天敵需要它們隨時警惕和躲避,所以它們沒有理由不多主動鍛煉。

時間長了當(dāng)然不會太瘦,但是他們肥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食物主要包括這樣三類。第一種是樟科的果實(shí),包括我們熟知的牛油果。其脂肪含量高是眾所周知的,第二種是棕櫚科的果實(shí),比如油棕。光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不缺油,最后還有橄欖的果實(shí)。

但是油鸮之所以喜歡吃這種食物,其實(shí)并不是因?yàn)樗鼈冐澇?,而是為了保證它們體內(nèi)有足夠的能量供應(yīng)和消耗,以便在水果少的季節(jié)有足夠的體力飛到很遠(yuǎn)的地方覓食。因?yàn)楸绕胀B類胖很多,油鸮也成為了人類獵殺的目標(biāo)。然而,捕捉它們不是為了吃肉,而是為了榨油。早在未開發(fā)時期,南美洲熱帶森林附近的印第安人就發(fā)現(xiàn)油鸮的皮膚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這些脂肪熬出來的油沒有特別的氣味,非常適合家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