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蠶桑風俗(2)
小靜氏
撒蠶花
桐鄉(xiāng)百桃鄉(xiāng)一帶新娘進男家門時,喜娘要向四周撤一些錢幣,供眾人拾取,稱為“撒蠶花銅鈿”,同時唱民歌《撤蠶花》,最后三句是“今年要交蠶花運,蠶花茂盛廿四分,繭子堆來碰屋頂”。我國自古婚慶即有“撤帳”習俗,用棗子、花生等撤于新房內,寓“早生貴子”。撒蠶花當為撒帳習俗的衍變,帶有蠶鄉(xiāng)地區(qū)特色。
戴蠶花
舊俗流行用紅色彩紙扎成紙花,稱“蠶花”,托言為西施所創(chuàng)。婦女戴于頭上或鬢邊,為蠶鄉(xiāng)女子特殊時尚。清朱恒《武原竹枝詞》云:“小年朝過便焚香,禮罷觀音渡海航,剪得紙花雙鬢插,滿頭春色壓蠶娘”。民間又有蠶花歌:“蠶花生來像繡球,兩邊分開紅悠悠,花開花結籽,萬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蠶花去,一瓣蠶花萬瓣收”。近年在桐鄉(xiāng)河山鄉(xiāng)附近的清明廟會上,有絹料制作的紅色蠶花出售,制作精美,游人多購以簪佩。
經蠶肚腸
經作動詞,有織之意。此習俗流行于桐鄉(xiāng)河山鄉(xiāng)一帶。每當新婚次日,堂屋中用椅子圍成一圈,中置拷栳,上放面條、蠶種紙、秤桿等物,喜娘領新娘圍椅子旋轉,把紅色的絲綿線纏于椅背。此儀式寓有繅絲勞動之意,所用各物象征蠶花豐收,幸福綿長,稱心如意。舉行儀式時,喜娘并唱《經蠶肚腸》民歌,歌詞有從第一轉至第十轉的祝詞,纏綿回環(huán),甚具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