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風俗中的桌案使用
孤港
1、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桌
除舊迎新是指歲終的除夕和新春的元旦。元旦即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古時又稱端日,近代成春節(jié)。這是中華民族中國人、特別是漢族最盛大、最隆重的節(jié)日。北京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迸D八是新年的序曲,家家開始忙碌備年。真正進入新年議程的還是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是大年的前奏。
《北京風物志》說,北京有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供桌,兩邊配上兩碟糖?!北本┻€有首童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祭灶的供桌上,兩支紅燭一爐香,桌上擺放有糖瓜(東北叫關(guān)東糖)、南糖。祭灶時供糖的來歷是:傳說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宮向玉皇匯報工作,所以人間百姓求灶王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王究竟是誰?傳說很多,但民間有一首民謠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彼约涝畹墓┳郎弦幸煌霙鏊⒁话巡萘希@是為灶王爺?shù)淖T準備的。祭灶時焚香、燒紙,并將舊的灶王神像和草料一起焚化,待除夕夜時再將新的灶王請上神位。祭灶禮成之后,供桌上的糖瓜、南糖,就分給眼巴巴等待著的孩子們了。每一個從孩提時代走過來,參加過祭灶、分吃過灶糖的人,怎能忘記那一年一度的祭灶儀式,那供桌所代表的神圣,那灶糖的甜蜜,乃至小年所帶來的喜悅心情呢!
小年過后進入緊鑼密鼓的迎新年活動,買年畫、寫春聯(lián),忙碌節(jié)日的飲食、新衣和娛樂的準備工作。
春聯(lián)古稱“桃符”,五代十國時后蜀主孟昶在桃符板上書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自此誕生了第一副春聯(lián)。
明代太祖喜愛春聯(lián),除夕時傳旨臣民門上須加春聯(lián),親賜臣下以春聯(lián),微服民間觀賞春聯(lián)?!遏L樓雜話》說:“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帝微行出觀?!?《中國年節(jié)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