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凌云縣壯族婚俗 夜婚
浮沉未央
壯族往往在夜間舉行婚禮,拜堂坐醮在女家進行?!白础眽言捊蠳aenGcaeuz,即出嫁夜飯之意。女家堂中置喜饌一席,席兩端點龍鳳大蠟燭一對,請有威望二老各燃其一,各念韻語(土歌)一唱一合,謂之“發(fā)燭贊”。由一德高望重的老者頒訓(xùn)詞,大意是:吉時來坐醮,尤欲三舉筷,女大終須嫁,男大自當(dāng)婚;今日來拜堂,家中喜洋洋,此后吉鴻昌;但愿日子好,種田養(yǎng)豬羊,同心共甘苦,前程似水長。訓(xùn)詞可長可短,意在鼓勵成家立業(yè),訓(xùn)畢新娘舉筷從飯由取金戒指或耳環(huán),系其父母事先密置于飯中,含“寶中取寶,稱心如意” 之意。新娘進食三兩口飯后即回內(nèi)房。
新郎亦同時在家拜祖先和父母后,由陪郎二三人騎馬隨來迎親,備花轎背插弓箭三支,銅鏡、通書各一,作壓邪同。以鑼鼓架、燈籠、火把隨后。女方派出同輩人出迎招待,進茶和敬客套話以后,即叫新郎、陪郎一起“坐醮”入席進餐,壯語叫“坐席”(NaenGhsik)。酒必三巡,進菜十三譜,直至屋內(nèi)長輩高呼“吉時到“方休,此時一般為半夜過后了。陪郎即由眾親友邀出屋外,只留新郎肅立中堂,新娘由陪娘扶出齊立中堂,大門坎鋪以竹席一張,置紅米一盆,盆內(nèi)點兩頭燈一盞,又有金竹扎的小梯子架在席上,由新娘、新郎再拜祖先和父母后,雙雙又從竹席上齊躍而過,以兩頭燈不熄為吉利。壯話叫“踩利席”,含有“下樓梯”和“出嫁”之意,然后由眾親友一路火把將新娘護送到男家。
這就是凌云縣城內(nèi)壯族“夜婚”的習(xí)俗。它的由來系明清時期土司荒唐的“初夜權(quán)”制度下的產(chǎn)物,即土官規(guī)定土民取婚時,新婦必須拿到土司那里去過初夜生活。這是卑鄙無恥的一種霸婚行為,日子越久百姓越難忍受,但在封建王朝和土司統(tǒng)治下,平民百姓是呼天無門,只能選擇夜深人靜之后進行接親,以避免土司對百姓婚姻的糟蹋。
凌云縣城的壯族歷代有夜婚的習(xí)俗,為廣西唯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婚俗。這種婚俗直到現(xiàn)在,雖然在婚序婚禮形式上已經(jīng)簡化得多了,但仍經(jīng)久不衰,甚是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