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蠱毒 苗族女子制約男人的神奇法寶(2)
骨哀引
誤食蠱毒的人,往往會心智迷亂,受到投藥者的控制,如得不到及時治療,短則數(shù)日,長則經(jīng)年會心腹絞痛而死。中蠱在醫(yī)院是無法治愈的,有多少種蠱藥,就有多少種解藥,即一蠱一解,正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會放蠱。放蠱的技術(shù),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婦女手中,因為放蠱是只傳女而不傳子。苗家女孩,長到十七、八歲時,母親為了教會女兒懂得一點防身的本領,不受別人欺負,就會秘傳制蠱、放蠱的知識。會放蠱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極為鮮見,主要是利用蠱毒來捍衛(wèi)自己的家庭和愛情,是苗家婦女的特有武器。
蠱在苗族地區(qū)俗稱“草鬼”,相傳它寄附于女子身上。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有苗族學者調(diào)查后認為,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他們認為除上述一些突發(fā)癥外,一些較難治的長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體消瘦等,以及內(nèi)臟不適、腸鳴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著了蠱。屬于突發(fā)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讓所謂放蠱的人自行將蠱收回就好了;屬于慢性患者,就要請巫師作法“驅(qū)毒”了。這種令人生畏的蠱,并非苗人的專利,蠱術(shù)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qū)早已廣為流傳。
傳說中制造毒蠱的方法,一般是將多種帶有劇毒的毒蟲如蛇蝎、晰蝎等放進同一器物內(nèi),使其互相嚙食、殘殺,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蟲便是蠱。蠱的種類極多,影響較大的有蛇蠱、犬蠱、貓鬼蠱、蝎蠱、蛤蟆蠱、蟲蠱、飛蠱等。雖然蠱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來,蠱就被認為是能飛游、變幻、發(fā)光,像鬼怪一樣來去無蹤的神秘之物。造蠱者可用法術(shù)遙控蠱蟲給施術(shù)對象帶來各種疾病甚至將其害死。對于毒蠱致病的法術(shù),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于慶歷八年(1048年)曾頒行介紹治蠱方法的《慶歷善治方》一書,就連《諸病而侯論》、《千金方》、《本草綱目》等醫(yī)書中都有對中蠱癥狀的細致分析和治療的醫(yī)方。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放蠱時,蠱主在意念中說:“去向某人找吃去,不要盡纏我!”蠱就會自動地去找那個人?;蛘咴趲资组_外,手指頭暗暗一彈,蠱就會飛向那人。甚至有人說蠱看中了誰,即愛上了誰,就叫它的主人放蠱給誰。不然,蠱就要它主人的命。所以有蠱者不得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