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桓仁縣端午習俗
子瑄桑
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jié),“端午”又名“端陽”、“重五”或“重午”?!岸恕笔恰俺酢敝猓拔纭笔且愿芍扑阄逶聻椤拔纭?。相傳西周時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便在門戶上插掛艾葉(也稱艾蒿)和菖蒲,意為攘毒氣、避邪氣。此習俗歷代相傳,至今本溪地區(qū)的人們仍沿習這一習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漢、滿、回、朝鮮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陽未出時,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門楣插桃樹枝,枝上系以黃布縫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掃帚。兒童的手腕、腳腕和頸上都結雙五色線。男男女女多早起,結伴去山野、河邊,趟露水,用長流水洗臉,拔艾蒿盤頂頭上,俗謂免災祛病。家家都吃糯米粽子,分食禽蛋,意在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80年代以后,禽蛋已經(jīng)不是短缺之物,多隨便食用。朝鮮族視此節(jié)為重要節(jié)日,家家做打糕,穿新衣,吃佳肴,喝酒,跳舞。有時殺牛、屠狗。在野外聚餐、歌舞,男人摔跤,女人蕩秋千、踏跳板,老少齊聚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