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shù)黃河沿岸的劇種和民歌
結尾無我
黃河的靈性
在黃河上游,河道高懸于險峻的高原兩岸,黃河水倔強地怒吼著,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泛濫的黃河水對兩岸人民的威脅十分嚴重。據(jù)記載,從先奏時期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共決溢159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每次決口,大量泥沙挾著水落石出,沖刷著沿岸的黃土,使得泥沙俱下。因為黃河水土流失嚴重,水少沙多,使黃河水自高原流入下游時變得渾濁而泛黃,黃河由此得名。但是黃河在彎彎曲曲的河道里千折百回中仍然不停地奔流入海。
黃土高坡
夜深人靜時,我們似乎還能聞到昔日的繁華和喧囂,枕著高原的胸脯、黃河的濤聲入夢來。我國西部黃土高原舉世聞名,陜北高原厚度達1000多米,較低的黃土地帶也厚達二三百米,高原是裸露在一切極目的視野里,它有塬、梁、峁和川溝地帶?!拔壹易≡邳S土高坡,大風從門前刮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誰都對這首謠滾歌曲非常熟悉。黃土高坡也是西北各民族文化的搖籃。
秦腔——高原漢子的歌
西北高原用它肥沃的土壤養(yǎng)育了高原人民。秦嶺西部的隴南地區(qū)與青藏高原相接,八秦川給了高原漢子寬廣的胸懷和厚重的脊梁,他們在勞作之余總要放開歌喉,激昂地高歌幾句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秦腔由此誕生。
秦腔是一種類似于豫劇和楚劇的劇種,它是勞動人民自由酣暢地抒發(fā)情懷的心聲。它產(chǎn)生在山峁連綿、溝壑縱橫、沙丘起伏的黃土高原上,大自然賦予它空曠、奔放、高亢、悠揚的格調(diào)。它產(chǎn)生在土質(zhì)瘠薄、雨量稀少、氣候嚴寒的自然條件下,貧困賦予它蒼茫、悲涼、激越、深沉的情懷。它產(chǎn)生在性格豪放、敦厚樸實、情感熾烈的人民之中,真情賦予它簡潔明快,色彩斑斕,優(yōu)美動人的風格。
朵朵“花兒”向陽開
在西北“花兒”流行的地區(qū),到處都可以聽到“尕馬兒騎上者槍背上,照林棵打給了兩槍,妹妹是牡丹折不上,難心者哭給了兩場……”什么是美麗的“花兒”呢?
它是流行于甘肅、青海、寧夏的一種山歌,以歌唱愛情為主,主要產(chǎn)生于甘肅的洮岷、臨夏和青海的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是當?shù)貪h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群眾用漢語歌唱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形式。
按傳統(tǒng)說法,男歌手將女情人稱為“花兒”,女歌手將男情人稱為“少年”,故“花兒”又叫“少年”,唱“花兒”也稱“漫少年”(在青海)。歌唱方式為獨唱或對唱,演唱時即興編詞聲調(diào)高亢舒長。演唱“花兒”的各民族都要用漢語演唱,唱法有尖音(假聲)和蒼音(真聲)之別,也有真假聲并用者,一般男聲多用假聲,女聲多用真聲,男女齊唱對唱時,唱同等音高。花兒的詞有著獨特的格律,這種格律是區(qū)別“花兒”與其它民歌的顯著標志?;▋旱那{(diào)極為豐富,不同的曲調(diào)用不同的“令”來表示,每個“令”有獨特的音樂風格?;▋旱那罘浅6啵總€曲令都有自己的曲調(diào),其中河湟花兒的曲調(diào)就有一百多種。
“花兒”除在農(nóng)事勞動和山野運貨等勞動場合歌唱外,各地還有“花兒會”的習俗,屆時群眾云集,對歌聲此起彼伏,氣氛頗為熱烈?!盎▋簳迸c會者少則幾千人,多則數(shù)萬人。時間多則三四天,少則一兩天。整個“花兒會”包括攔路、對歌、游山、敬酒、告別等程序,都是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進行的,許多男女青年亦多借此機會表示傾心愛慕之。一般由男女十人左右組成臨時“花兒班子”,由一個才思敏捷、出口成詩的“串把式”負責現(xiàn)場編詞由兩三個歌喉嘹亮的歌手輪流領唱,待唱到某一段落時,所有的人都同聲應和。在問答中,答得出色的,聽眾就以紅綾一匹相贈,俗稱“掛紅”。如果答得不好,或答不上來龍去脈,就算輸了,自動退場,讓別的歌手上場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