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觀 山東泗水泉林
浩迪君
自曲阜沿327國道東行50公里即到泗水縣泉林泉群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泉林,為泗河源頭,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而得名,亦因此而名揚天下。據清光緒《泗水縣志》載: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數十,小泉多如牛毛?,F陪尾山側,黑虎、趵突、珍珠、紅石、雙晴、淘米等諸多的泉珠聯星列,噴雪涌玉,或出于石竇間,或隱見于沙土內,或為淺地,或成深潭;泉大如虎口,泉小如豆粒。波濤瀠洄,如流煙之作陣;涌騰怒吼,如翻云之成堆。五步成溪、百步成河。窮古至今,滔滔不絕,匯為巨流成泗河。泉水涌珠噴玉,澄清如晶。泉中水藻,青翠如梳,隨波飄蕩,如繪如織。
如詩如畫的泉林,引眾多的先賢圣哲、文人騷客、帝王將相為之折腰。
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既在此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感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譽為“海岱名川”;《讀史方輿紀要》及《山東通志》更稱其為“山東諸泉之冠”。1684冬,康熙大帝巡省方岳,瞻岱宗,祭儒圣,后至泉林;觀諸泉,登陪尾,盛贊泉林乃“泉源勝地,圣跡所存”。乾隆皇帝對泉林情有獨鐘,先后九次駐蹕,留下贊美泉林的詩文達190多篇,更有歷代文人騷客贊嘆泉林詩文200余篇。
泉林泉群開發(fā)極早,遠在北魏北齊時陪尾山西側即建有“源泉祠”,唐代予以重修并更名為“泉林寺”。明代在泉林設水部公署,修三坊建六亭。清代因康熙、乾隆巡幸,逐年進行改建,規(guī)模不斷增大,挖湖筑山,并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泉林行宮,該行宮坐北朝南,為古典園林式建筑,宮殿、樓臺、亭榭等共114間,最著名有“行宮八景”。至此,泉林集圣地、名泉、行宮、御苑于一體,為天下所重,盛極一時??上В浢駠?、歷文革,建筑物損毀殆盡。
進入九十年代,泗水縣委、縣政府決定保護開發(fā)泉林泉群,投入幾百萬元,做規(guī)劃,遷民房,清諸泉,挖湖筑山,修牌坊、御橋、大門、甬道,立御碑,建泉亭,植樹栽花,經過幾年的保護開發(fā)建設,泉林泉群景區(qū)已規(guī)模有成,景點日多,199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年吸引游客十幾萬人。
如果您有暇至泉林,漫步《泗河淵源》坊,賞紅石泉;越過文、武、御橋,立觀泉亭,賞諸泉噴涌,瞻御碑聳立,看萬樹成林,輕煙裊裊;蕩舟紫錦、玉泉湖,荷花飄香,野鴨掠飛;飄飄欲仙。“山色因心遠,泉聲入耳涼”。站在陪尾之巔,俯視清澈的泉水,遠眺起伏的群山,令人心曠神怡。泉林的一泉一石、一碑一坊,無不記載著古老的過去,也閃爍著不平凡的今天。那一個個美麗的傳說,動聽的故事,圣潔的哲理,給人以啟迪,以憧憬。更有那古老的卞橋,敘說著歷史的滄桑,演繹著世事變化,讓你欲去還留。
泉林,真乃天下奇觀!是幾近干涸的濟南“天下第一泉”和無錫的“天下第二泉”無法比擬的,可以說與之相比毫不遜色。
泉林康乾十次駐蹕勝地
舊縣志載:“吾邑泉林,為齊魯勝境,吾圣祖仁皇帝,高宗純泉源,兩朝圣駕南巡,屢駐燁焉。題泳殆遍,云章晨翰,增輝泉林。”是說康熙、乾隆多次游幸泉林。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回鑾,途徑泉林,曾于此地的子在川上處“停驂弭節(jié),瞻眺久之,恍乎如有所得,殆移晷而后去”,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泉林記》,并刻石碑立于陪尾山麓,泉林寺旁。
乾隆帝是個風流倜儻,頗有文采的皇帝,一生喜歡省方巡游。曾先后六次南巡,六登泰山,八臨曲阜,對泉林則更是青睞有加。1756年45歲的乾隆首次駕臨泉林,在他來之前擴建了泉林行宮,增建了行宮八景和文武御橋。新行宮內亭臺廊榭,典雅有致,林光泉韻,幽然成趣,堪比南國園林,勝似蓬萊仙境。初次駐蹕泉林,乾隆帝飽覽了泉源勝景,徜徉其中,懷古思今。乘興寫下了七律《至泉林二首》鐫于赑屃御碑后面。為新建的八個景點分別賜以嘉名,每景賦詩一首,成就了有名的“泉林行宮八景”:近圣居,在川處、橫云館、紅雨亭、鏡瀾榭、古蔭堂、九曲彴、柳煙坡。
乾隆先后于1757年、1762年、1765年、1771年、1776年、1780年、1784年,直至1790年79歲最后一次來泉林駐蹕,34年間九下泉林,令人嘆為觀止。每至泉林,他便沉醉其中,輾轉吟哦,賦詩題字。拒不完全統計,僅在泉林的題詩就有153首(未計對聯和匾額)。自從他首次作了《至泉林二首》和《泉林行宮八景》詩,以后凡來泉林,就一定要疊《至泉林二首》的舊韻作兩首七律,從一疊、二疊,一直到八疊舊韻,共作了十八首。《泉林行宮八景》詩也是每至必題,從一題至九題,八九七十二首,一首不落,二者合計就達九十首,這在他游覽過的景觀中實屬罕見。泉林乃一鄉(xiāng)野彈丸之地,論山(陪尾山)不過是個平緩無峰的土坡,論泉也難比濟南的趵突泉和無錫的惠泉,何以偏偏對這個小小的泉林如此偏愛,幾近如醉如癡呢?
他對泉林的喜愛,是緣于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泉林雖然遠離都市,僻在鄉(xiāng)野,但卻有如深山的美玉,深閨的佳麗,有著自然天成的氣質和超妙脫俗的意趣,來到泉林可以遠離喧囂,寄情山水,休息身心。當然,更深次的原因,則是緣于泉林意蘊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尤其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乾隆帝的兩句詩概括了他喜游泉林的原因:“總是圣蹤欽想象,寧關勝境恣游陪”、“泉林豈是泛林泉,圣跡昭如云漢懸”。是泉林的勝境,更是泉林的圣蹤,始終在強烈地吸引著他。這與康熙帝贊揚泉林的“泉源勝地,圣跡所存”如出一轍。在他看來,孔子的川上之嘆,蘊含了儒家道體的全部真諦,不能領會這一點,縱使不辭勞苦來游泉林,也不過是徒費時光。然而“千秋川上徘徊者,誰解宣尼道體拈”?匆匆游客中真正能領會川上之嘆意蘊的又有幾人?
康熙帝泉林詩文
據《南巡盛典》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東巡到曲阜朝圣,曾來泗水泉林駐蹕,觀泉賦詩并撰《泉林記》一文。
泉林記
(清)愛新覺羅?玄燁
朕被服至道,誦法孔子于詩書簡冊之中,羹墻載見,如聞其言論而接其聲容者,匪伊朝夕矣。嘗以不得一登闕里,觀其車服、禮器、山川、風物慨然。至圣之音徽,每低徊于中而不能自已。迺者在廷之臣,咸謂古者天子巡省方岳、觀察民俗。朕俞其請,因念岱宗在望,于邁魯郊,夙昔所懷,今茲可慰。
歲之冬月,輿衛(wèi)北還,抵于泗水東境。距其縣治五十里,陪尾山之陽,眾泉出焉,石竇(左山右含)岈,清流蕩燏,下合沂泗,遠波悠然,相傳為子在川上處云。旁有古寺,厥名泉林,坡阤幽曠,樹木茂密,雖古今異時,陵谷不改。去圣人之居如其近,意者當日杖履所經,周覽原泉,默契道體,喟然發(fā)水哉之嘆者,其即斯地耶?于是停驂弭節(jié),瞻眺久之,恍乎如有所得,殆移晷而后去也。
夫天地無終窮,流水之出于天地者,亦無終窮。圣人之道,川流敦化,萬古不息,與天地流水同其無終窮焉,其何能已于予懷耶?孔子之系易,其言天也曰“行健”;言地也,曰“無疆”;孟子之言水也,曰“盈科而后進”。君子之于圣人之道也,溯源窮流,學水至海,亦若是焉而已矣。
朕即幸宮墻,親覿至止非遙,而又喜泉源勝地,圣跡所存,而得游歷其處也,遂為之記。
泉林寺
(清)愛新覺羅?玄燁
偶從川上駐行旃,密柯重林帶野煙。
俯仰古今成一轍,源泉晝夜尚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