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壽縣清真寺
馨欣醬
壽縣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 - 1627年),經御批建造,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三A旅游景區(qū);全國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名冠華東六省一市。
相傳唐宋時,壽城清真寺建于縣城西北隅,明代移建于今址。光緒《壽州志》記:“清真寺在城內留犢坊,康熙年建。”1977年修寺時,見前大殿屋頂望磚四塊,文曰“天啟年建光緒庚寅年重修朱彩良經手”;“重修大殿阿訇劉國治,掌教梅映輝、梅春天、趙天培、梅文全,仲冬報竣”;“董事楊得山、朱懷亮、王元興、趙元標,道光己巳年杏月立”;其四為阿文,譯意為“求主給我們開慈憫之門”。1980年維修寺院時,發(fā)現(xiàn)兩塊藏于殿頂內的志年望磚,銘文一為“明天啟年建,道光年重修”, 一為“光緒年重修”。清大殿籌建于康熙年間(1662-1722年),占地5400平方米。1981年寺內維修時,于殿頂發(fā)現(xiàn)紀年磚兩塊,銘文分別為“明天啟年(1621-1627年)建,道光年(1821-1850年)重修。1986年大殿落架大修,于瓦椽上發(fā)現(xiàn)“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墨水字樣。1995年國家民委撥款200萬元修繕一新。
壽縣清真寺位于壽縣壽春鎮(zhèn)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內,座西向東,占地5632平方米,屬古殿宇式建筑,建筑呈現(xiàn)出向徽派的演進,大多灰磚板瓦,低調寧靜。清真寺院落東西長128米,南北寬14米。中軸線上,布置三進重院.前院正門為大中門,兩側設偏門,院中有古井;正屋為二門,兩側設偏門,無廂房。
二進院落是為中院,正殿為無像寶殿即禮拜殿,面闊5間,深7間,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正面通作隔扇門,殿南、北兩側各開券門5道,兩股一體,重檐歇山頂,以勾連搭式銜接。殿內明柱50根,內涵49間半,936平方米。結構、雕飾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點。殿內原懸二十塊清康熙年間至宣統(tǒng)年問賜匾,已不存在,尚有乾隆至光緒年問碑刻六方。殿前為寬廣的平臺。南北講堂及附屬建筑,北講堂西接“篩海洞”。南北面觀,檐飛角交,璧合珠聯(lián);東西相望,壯闊雄偉,渾然一體。
院中銀杏數株(樹圍五米多,樹齡六百年以上,是國家級一級保護植物)、參天蔽日,掩映著殿廡門廊,呈現(xiàn)一派肅穆莊嚴的氣氛。后院由無相寶殿環(huán)以垣墻組成?!吨袊了固m教建筑》一書稱為“國內較為少見的巨大華麗的伊斯蘭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