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儒商鼻祖子貢的經(jīng)商之道 奇貨可居
冰蝶
“儒商”,一個高雅動聽、令人贊羨的稱謂,只有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譽,例如春秋后期的陶朱公范蠡,歷代晉商、徽商中的佼佼者。香港文匯報在副刊刊文稱,追溯中華儒商的淵源,其始祖應(yīng)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端木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456年),復(fù)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政治家,外交家,中華儒商之祖,官至魯、衛(wèi)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wèi)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h)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于經(jīng)商之道,曾經(jīng)經(jīng)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jīng)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后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于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為何經(jīng)商?
端木賜出生于富商貴族,在孔門三千弟子中,他還是“身通六藝”的七十二賢人之一。與眾多賢人相比,他之所以學而優(yōu)則商,不僅因為他出生商業(yè)世家,對經(jīng)商有先天優(yōu)勢,或許還因為他受孔子學說的影響,要在書生明“義”和商人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進行學以致用的實踐,他想通過經(jīng)商來打開學行合一的溝通渠道。
經(jīng)典之作
1、奇貨可居
子貢性格活潑,交往甚廣,尤其是不安于現(xiàn)狀,即便跟老師孔子周游列國,也沒有停下經(jīng)商活動。有一年冬天,當他獲知吳國軍隊將遠征北方作戰(zhàn)時,便準備往吳國販運絲棉。他知道,此時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御寒絲棉是必備軍需,他料定吳王夫差肯定會強征絲棉保證將士順利遠行,如此一來,吳國絲棉必會緊缺,絲棉價自然走高。及時掌握行情,善于把握商機,便有賺大錢的機會。端木賜迅速組織人馬,劃成若干小組到魯國各地采購絲棉,然后安排快車運往吳國。果然不出所料,啼冷號寒的吳國百姓很快將絲棉搶購一空。端木賜大賺了一筆。
2、子貢贖人
《呂氏春秋·察微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fù)贖人矣?!弊勇氛缯撸淙税葜耘?,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濒斎吮卣缯咭??!笨鬃右娭约殻^化遠也。
子貢贖人,不收獎勵。孔子卻說,子貢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了,無形當中給社會灌輸了一種觀念:做好事應(yīng)該不計回報,如果求了回報,那就是另有所圖,是不道德的。這樣一來,本來也能夠行善的人就有了道德負擔,如果做了反而要被別人質(zhì)疑,那還不如不做,批評了子貢贖人不收獎勵的做法,當然,子貢是欣然接受恩師的教誨。這個事件營銷的影響力,無敵了。
3、為師守孝
相傳,孔子病危時,子貢回來晚了,覺得對不起老師,別的弟子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后來,為追憶先師功德,心靈手巧的子貢用木頭雕刻出孔子像,前來祭拜的將相諸侯見狀都想擁有一個作紀念,子貢又從中看到了商機,招募工匠大批生產(chǎn)孔子雕像,大賺了一筆。
4、虛心求學
在千秋商祖范蠡全傳中范蠡和子貢有這么一段對話。
一天,范蠡正在書房里籌劃著新的一年里生意該如何做。他覺得一個生意人必須手腕活絡(luò),不能固守成法,而應(yīng)當不拘形式,不斷地打破常規(guī),推陳出新。
盡管眼下自己的糧食和絲綢生意賺的錢頗為可觀,但如何能將這種增長勢頭保持下去呢?
正這樣想著,一個意想不到的人來了。這個人就是子貢,一個同樣大名鼎鼎的儒商。
子貢開門見山說道:我是來登門取經(jīng)的。仔細想來,先生可謂商道奇才,就一個名字,足以見精明過人之處。陶朱公的大名如今是婦孺皆知了。經(jīng)商人都知道,一個響亮的名號,便是一塊金字招牌。有了它,一個商賈便成功了一半,窺斑見豹,就這一個名字,便能看出先生絕非商場俗輩,后面的成功,那是必然的。
子貢先生過譽了,與您相比,我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后輩。先生以一代碩儒而馳聘商界,足跡遍布華夏,生意從不失手,贏得資財萬千。今日有幸見面,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子貢微笑道:子貢經(jīng)商,不過是癖好所在。借經(jīng)商便有名山大川,在流通有無中賺一點小錢,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要說經(jīng)驗,倒也摸索到一點。不過很簡單,只有幾個字,兩句話:物以稀為貴,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請先生詳細說說:
“其實很簡單,請問先生,在這個世界上,當以何物最為寶貴?”
“先生是說黃金?”
子貢卻搖了搖頭,以手指著院外,說道:“其實對人的生命而言,最寶貴的莫過于空氣,人的呼吸連一時半刻也停不得,可謂須臾不得暫離??墒?,這空氣為什么不值分文,因為太多了,多到無窮無盡,人人可得而用之,世世代代用之不竭。而黃金珠寶為什么尊貴,那是因為它們太少,人們不易得到而已。”
“就以你范蠡先生所經(jīng)營的海鹽而言,就是運用了‘物以稀為貴’這條定律。這海邊上,鹽多得很,便不值錢,而運到秦國,便成了稀珍之物,上上之品,您便可以大把的賺回金子。至于‘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句話,其實道理是相通的。以農(nóng)人生產(chǎn)五谷為例,豐年時糧食多了,人們吃不了就要賣掉,糧價自然下跌。此時經(jīng)商者趁機購進,到荒年時糧價上漲,人們需要糧食,商者再把糧食高價賣出。這一取一予,便可獲利無數(shù)?!?/p>
經(jīng)商之道
1、至理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內(nèi)儒外商,為富當仁。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與時逐而不責于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經(jīng)營有道
子貢擅長預(yù)測市場,囤積居奇,堅持人棄我取,賤買貴賣,低入高出的經(jīng)營策略,加之他能精確地料定市場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貨物差價,及時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轉(zhuǎn)手而謀取利潤,一致富累千金,這就是子貢的“經(jīng)營訣竅”。
3、儒商精髓
信奉儒家,修升素養(yǎng),事業(yè)有成,內(nèi)儒外商。
子貢儒商精神: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以和為貴,以儒興商。儒商人格:仁愛立人,見利思義,講信修睦,樂于施善。
儒商生活:博學儒雅,亦文亦商,以商養(yǎng)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重守誠信,謀利有度,寬厚圓融,內(nèi)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