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杜甫江閣
寄藍(lán)郎
杜甫江閣,屬于園林仿古建筑,為紀(jì)念唐朝詩人杜甫2002年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個建筑向市民進行試開放。
杜甫江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河?xùn)|城區(qū)西湖橋,地處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處,臨湘江為湘江風(fēng)光帶的一部分,與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閣不足一千米。
江閣園林區(qū)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主閣共分四層,高18米。成為長沙湘江岸畔的一座標(biāo)志性景觀。
杜甫江閣為四層建筑,室外地面(江堤地面)至檐口底高15.9米,至屋面脊頂高約19.5米。該建筑二層平面為杜甫紀(jì)念館,館正中立杜甫塑像,外墻2.1米高開高窗,實墻上用繪畫介紹詩人生平,三層及四層為詩畫會所,集名人雅士會詩作畫,一層為詩詞書畫紀(jì)念品商店。建筑立面為中國傳統(tǒng)仿唐古建筑形式,朱紅色柱,仿古格柵窗,白色墻。
二樓紀(jì)念大廳正面為大型木制淺浮雕《杜工部瀟湘行蹤圖》,展示了杜甫在湖南生活時的行蹤,與大廳中央杜甫雕像交相輝映。
杜甫江閣一樓,展示了豐富的歷代文物,包括歷代古籍善本,湖南名家字畫,歷代瓷器,青銅器等,為湖南文化的尋根溯源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明。
杜甫江閣屋面歇山頂,遠(yuǎn)挑檐口,青黑色筒瓦曲線屋面,曲線舒展,體現(xiàn)唐代建筑古樸、雄偉、厚重的基本特征。面向湘江大道及湘江的東、西兩立面均為主立面,于屋頂檐口下立橫扁,上書“杜甫江閣”四個大字。
杜甫江閣主體建筑的文化工程主要圍繞杜甫在湖南、長沙的詩歌以及杜甫對湖湘文化的影響而設(shè)計,同時注重環(huán)境的整體布局,營造最佳的歷史文化氛圍,適應(yīng)不同社會層次的受眾,達到知識與休閑的融合效果。
據(jù)史記載,唐大歷三年(768)秋,杜甫從蜀中遠(yuǎn)赴湖南,準(zhǔn)備投奔舊日好友、正待調(diào)任潭州剌史的韋之晉。不料杜甫趕到長沙之日,韋卻不幸在此前暴卒,貧病交加的杜甫因此在長沙度過了人生后兩個年頭,留下了長沙驛樓和杜甫江閣等史跡。兩年里,杜甫留下百余首詩篇,其中在長沙所作的就有50多首,這些史詩為湖湘文化添光增彩。
杜甫初來長沙時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因而南湖港附近的長沙驛樓便成了杜甫送別友人的地方。杜甫兩次送別劉判官,寫下了“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識長沙驛”和“他日臨江待,長沙舊驛樓”的詩句。驛樓即驛站,是古代驛道上供驛吏或來往官員、客人歇宿、換馬之地。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唐代由長安抵郴州的驛道從潭州南通過。因而唐詩中長沙驛樓亦稱“南樓”,如柳宗元《長沙驛前南樓感舊》詩有“今日數(shù)行淚,獨上驛南樓”之句。
后來杜甫移居湘江邊租佃的樓房(傳說在小西門一帶),杜自稱為“江閣”?!督w對雨有懷》詩云“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說明樓房中可正面俯視江中波濤。
《江閣臥病走筆》詩中“客人庖廚薄,江樓枕席清”則把江閣的簡陋、詩人的潦倒刻畫得入木三分。所幸的是,杜甫在江閣中有兩次欣喜的友人之會。一位是官至御史“佐湖南幕”睥蘇渙,兩人在閣中飲酒品茗,談詩論文,極為融洽。杜甫描寫潭州的名句“茅齋定王城郭門,藥物楚老漁商市”就出自他《呈蘇渙待御》的詩。另一位是大音樂家李龜年。杜甫少年時在洛陽多次聽過李龜年的歌唱,沒想到在長沙江閣又能相遇。杜甫寫下他后一首七絕:“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光,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p>
770年冬,杜甫在從長沙前往岳陽的船上逝世,時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