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湘子橋楹聯(lián)
海風桑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這是《廣東通志》中記載的廣為傳頌的一首民謠。千百年來,潮州湘子橋(廣濟橋)之所以名聞遐邇,是因為它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和相當高的觀賞價值。也許,僅僅審視湘子橋這條文化長廊中樓臺亭閣的楹聯(lián)妙對及其書法藝術,便足以使古代的游客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但湘子橋上的樓閣已毀廢久年,曾親臨現(xiàn)場參觀者也早已作古。筆者搜遍藏書,竟集得涉及湘子橋聯(lián)話若干,將其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南宋紹熙五年(1194),潮州知軍州事沈宗禹在東岸臨江處建“蓋秀亭”,與西岸的登瀛門遙相對峙。兩年后,知州陳宏規(guī)增筑東橋2座橋墩,將東橋定名為“濟川橋”,“蓋秀亭”改名為“濟川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此亭,易名“廣濟亭”,其柱聯(lián)是:“廣濟橋邊春意鬧,雙旌嶺后東湖清?!?/p>
1959年在原址偏北處又重建該亭,沒刻下亭聯(lián)。橋東段第七墩原有凌波樓,左亭前供祀天尊神像。該樓內柱有楷書聯(lián):“十年濡墨歸鴻畫,一線逶迤亙鱷波?!甭淇顬椤俺笨ぶ匦迯V濟橋,倡始圖終,邱薪然厥功尤偉,書此贈之,里人李光彥書?!?/p>
樓外柱也有楷書聯(lián):“玉遙連銀漢影,金鰲橫壓海天秋?!毙∽植輹淇顬椤跋鏄虼簼q,八景中之一也,壬寅被洪水沖塌其半,薪然邱君尚義,倡修第七墩,迄今工竣,虹梁一新,其人其事,均堪不朽。道光二十九年夏五吉旦,李映梅并書。”此聯(lián)在市博物館藏有拓本。
李映梅系潮州人,咸豐年間拔貢。右亭柱也有聯(lián):“黃金臺自從隗始,白玉鞭皆讓逖先。”題款為“湘子橋自壬寅水沖圮后,屢議修,弗成,卒藉薪然邱君獨力先筑一墩,嗣是十三墩,次第修復。其首功不可無以彰之也,因撰十四字贈之。道光戊申秋季,載熙拜書。”以上三副聯(lián)語,都談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水災一事。其時,湘子橋被大水沖圮,“大水決東岸石墩,圮者六,損者二,壞者一;決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橋梁損失殆盡?!?清光緒盧蔚猷《海陽縣志》)聯(lián)語中屢屢提及“薪然邱君”,即嘉應州鹽商邱慎猷。他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首捐千金修筑一墩,其他布商、米商和官員們也都慷慨解囊,斥資修復湘子橋,并“呈請道府憲仍諭橋工司事邱慎猷、黃國詩、辜利權、李鵬程,并米行修橋司事楊大省董其役。并新建兩亭,以為行人憩息之所,經(jīng)始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十月初八日,越明年四月望后之三日告竣?!?見《廣濟橋史料匯編·沿革》)以上聯(lián)語即刻于新建亭柱上,對鹽商邱慎猷備加推許。
當時在湘子橋東段第十墩建有“小蓬萊”,樓閣內柱有楷書聯(lián):“黿鼉神力大,烏鵲眾情深?!鳖}款為鐘孟鴻書。鐘孟鴻,字遇賓,蕉嶺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以直諫著稱。擅長書法,有鐵筆銀鉤之譽,著有《柳風館存稿》?!靶∨钊R”樓外也有柱聯(lián):“修成蓬島三仙洞,匯到梅溪萬壑流?!毙袝?,署款為“道光戊申秋月,鎮(zhèn)平黃釗書撰?!辨?zhèn)平今稱平遠,至清初還是潮州府轄下11縣之一。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與程鄉(xiāng)(梅縣)和蕉嶺拆置為嘉應州。黃釗(1788—1853年),字谷生,后改名香秋,嘉慶二十四年(1828)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曾任城南書院和韓山書院山長,著有《讀白華草堂詩集》,與番禺黃維屏、香山黃香石等并稱“粵東七子”,其書法很有造就。此墩上原建有“十洲亭”,亭外柱聯(lián):“茶有滋味原無味,亭不畫梅卻有梅?!睕]署款,因通俗面流傳下來。
湘子橋東段第十一墩原建有“冰壺樓”。其右亭柱聯(lián)為:“穩(wěn)渡韓江千尺水,歸來秦石一時鞭。”下聯(lián)引用了東晉淝水之戰(zhàn)時前秦符堅“鞭可斷流”之典故。左亭柱有行書聯(lián):“一帶鼉梁循禹跡,千年鱷渚定韓潮。”此聯(lián)把韓愈驅鱷和大禹治水并列,有“功不在禹下”之意。這兩副對聯(lián)對仗工穩(wěn),字也灑落有致,可惜沒有題款,不知撰書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