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袖子為何能裝東西還不會掉
洪濤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畫面。古人會把某些小物品放到袖子里,而且還不會掉出來,這袖子的設(shè)計到底藏有怎樣的秘密呢?
其實古人所穿的寬袍大衣里面還穿著一件甚至幾件的貼身衣裳,也就是所謂的“內(nèi)衣”,這種內(nèi)衣是有口袋的。所以表面看似古人把東西裝在寬袍大衣的袖子里,實際上是把手伸到袖子里,把東西放在了另一邊衣袖的口袋中了,而這個口袋不是在外衣的袖子上,而是縫在了內(nèi)衣上。
口袋的具體位置是在內(nèi)衣袖子的外面,靠近胳膊一側(cè),距離手腕約20公分左右,袋口朝斜上方,用線將袋口縫制在內(nèi)衣袖子上,袋底則不固定,可以隨時擺動。口袋里盛放物品后,無論胳膊怎樣運動,甚至高舉過頭,由于袋底不固定,口袋都會自然下垂,所以東西不會掉出來。
當然,也有一些口袋是直接縫制在外衣的大袖子中,不過這畢竟是少數(shù),因為這種裝東西的袖子不但影響胳膊運動,還會影響寬袍的外觀,再者也不適合放太重的東西。
古人也有把東西往胸前裝的,這種情形,實際上也是古人在內(nèi)衣胸口處的內(nèi)側(cè)或外側(cè)縫制了口袋。
使用這種口袋時,就不需要把手從寬袍大袖處伸入了,而是把手從衣襟處探入懷中,把東西放到口袋里即可,這種胸襟口袋設(shè)計直至近代仍在平民百姓中廣泛使用。
因為古人經(jīng)常會在袖口里面放錢財,所以那些以清廉著名的人都被人稱為“兩袖清風”,以此來形容一心為民的清官。
不管是哪種口袋設(shè)計的寬袍大衣,古人在走動時,東西都不容易從里面掉出來,這也說明了古人在生活上還是挺追求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