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相州行鼓
羽化塵
具有千百年歷史的民間鼓樂文化——相州行鼓,至今仍活躍在大街小巷。那些平時居住在老街舊巷,為柴米油鹽奔波的鼓樂手,一旦面對鼓樂器,立刻挺直腰桿變了樣。他們身穿紅衫黃褂,吹吹打打,盡情歡騰起來……
據(jù)《彰德府志》記載,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為慶祝城隍廟(威靈公廟)落成,出動鼓樂慶賀,距今已有1434年。
相州行鼓以靜止和行進演奏兩種形式表現(xiàn)。慶典、慶祝、廟會等以靜止演奏為主;迎賓、宣傳、迎娶等以行進演奏為主。演奏時有千軍萬馬之勢,如涓涓細流涌動,節(jié)奏感很強,場面宏大,氣勢雄偉,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1、愿用一生相陪伴
“我從小就喜歡敲鼓,七八歲跟街坊老藝人學習,一晃六十多年了。”在一個普通居民小區(qū)內,相州行鼓的傳承人連有恒講著自己和鼓的情緣。
“敲鼓可不是說學就能學的,是需要悟性的。演奏時務必要心手合一?!?8歲的連有恒說,“除此以外,關鍵是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熱愛這一行。”
“十幾里路不間斷不重點”,這是學習相州行鼓的一大難點?!皼]有跟著老藝人演出上千次的經(jīng)歷,很難將老藝人傳下來的鼓點記住。”這些貌似重復的節(jié)奏里深藏著無窮的奧秘。以《翻五花》為例,它以數(shù)字為基準進行搭配,25個數(shù)字不重復,返五次,具有很科學的程序。目前連有恒掌握的鼓點有十多種,分別是《緊贊一》《緊贊二》《金雞落架》《鳳凰三點頭》《別八錘》《慢贊變化》《翻五花》《東北大秧歌》《婦好得勝鼓》《瞎子觀燈》《鄴城撲燈娥》《蘇州皮》《斤斤歌》《快欠場》《念板頭》《鬼推磨》《嘉關頭》《全尾聲》。這些鼓點在整個安陽地區(qū)算是最全面的。
因為喜愛,連有恒將大半生的精力奉獻于此。1991年,連有恒退休之后,將那些經(jīng)常跟自己在一起敲鼓唱曲的老伙計組織起來,成立了老年人藝術團。2003年,連有恒開始為相州行鼓申請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奔波疾走。經(jīng)過努力,2012年,相州行鼓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采訪中,連有恒還帶記者來到一間存放物品的小屋。這里面堆滿了鼓樂器,每一件都用棉布包裹著?!斑@是螺號,這是銅鑼,這是大扇……”光滑的銅鑼表面依稀可以看到一圈圈生銹的印記。連有恒說,這里的每件樂器都是他的心愛之物,是它們陪伴著自己經(jīng)歷了一次次繁華與寂寞。
2、當時繁華依稀見
受父親楊德清的影響,78歲的楊金玉從小就對敲鑼打鼓喜愛有加:“聽父親講,相州行鼓的歷史久遠得很。打我記事兒起,那熱鬧的場面就印在腦子里了?!?/p>
清末民初是相州行鼓鼎盛時期,凡廟會、迎賓、宣傳、迎娶總少不了它的身影。那時候老安陽城的鑼鼓隊數(shù)量眾多,僅老城區(qū)就分為 “四門”(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四關”(東關、南關、西關、北關)等隊伍。
大年三十的迎“喜神”活動熱鬧非凡。為了迎接新年的好運氣,全城的鑼鼓隊集聚在城郊,敲鑼打鼓迎接“喜神”,圍觀的群眾里三層外三層,鑼鼓隊走到哪里,哪里瞬間就變成眾人矚目的“舞臺”。
相傳每逢城隍爺生日或是碰到災荒年,人們就抬著城隍爺?shù)乃芟衿碛?。祈雨路線從城隍廟起,出東門,經(jīng)東環(huán)城、北環(huán)城到北關再返回。前面敲鑼打鼓的隊伍浩浩蕩蕩,后面是抬著豬羊等供品的隊伍。因為是全城盛典,各支鑼鼓隊都是精神抖擻,姿態(tài)昂揚,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
演出時,前兩排有4支大號,第三排有2副大扇,第四排有2面銅鑼,樂隊每人各持一件樂器,最中央有一人擊鼓指揮。兩邊有大八件(4支長號、2副大扇、2副鐃)和小八件(小鑼、糖鑼、二鑼、手镲、小镲、銀鑼和2面銅鑼),再加上螺號、嗩吶和笙配合,邊走邊演奏。大鼓無疑是整個隊伍的中心,起著指揮全局的作用,一次演出成功與否,與指揮者密切相關?!扒霉娜艘欢ㄒ莆找謸P頓挫、快慢高低,要把熱鬧勁兒烘托出來,同一種樂器打法差之毫厘,那精氣神可是謬以千里??!”楊金玉不無感慨地說。
3、不想行鼓“停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鑼鼓隊數(shù)量逐漸減少,能完全把老藝人的套路傳承下來的也就剩下這一支了。傳承一項老技藝,離不開新鮮元素的注入,然而在老連的藝術團里,年齡最小的隊員68歲,最大的隊員已經(jīng)91歲。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忙于奔波,對傳統(tǒng)的行當缺乏興趣?!边B有恒苦笑著說,“只要年輕人愿意學,我一定會把拿手絕活傾囊相授?!?/p>
藝術團的處境也有些尷尬。沒有演出場地,沒有資金贊助,他們都是自掏腰包維持著藝術團的運轉。雖行動不便,連有恒仍“不想停下來”,除表演外,他一直在尋找能夠將行鼓鼓譜記錄下來的方式,把它編成音樂教材或是通過樂譜的方式記錄下來。
楊金玉還講起一件往事——父親楊德清當年扣著“牛鬼蛇神”的帽子,依然堅持敲鼓。沒有人敢出來表演,他就把各種樂器綁在一個板凳上,做成一個“架子鼓”,去公園里一個人演出。一次演出時,被一大堆人圍著將樂器砸了個稀巴爛,楊德清回到家里就一病不起。
臨別時,連有恒和楊金玉說的一句話讓人心酸:“真害怕,等我們這一代人都老去,沒有人能夠將這門技藝接過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