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名字的來歷
不棄
5月28日下午3點,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舉行閉幕會。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cè)、西長安街南側(cè)的人民大會堂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商討國家大事的政治殿堂,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作為中國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之一,人民大會堂不僅是一個政治地標,而且猶如一部立體史書,記錄著中國鏗鏘前行的足跡,見證“人民”力量與中國奇跡。
建大會堂是長期的夙愿
早在延安時期,1945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環(huán)視著這座只能容納幾百人的禮堂說道:將來革命勝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夠容納一萬人開會的大禮堂,使黨的領導人能夠和群眾一起共商國家大事。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又提出要建一座萬人大禮堂的想法。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北京城的改建問題時,更是明確提出了要在北京建萬人大禮堂的設想。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中央設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萬人大禮堂在內(nèi)的國慶重大建筑工程,這些重大建筑必須在1959年國慶節(jié)時投入使用。這些工程還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全國農(nóng)業(yè)展覽館等。
萬人大會堂從設計一直到完工,中央政治局的領導同志都非常關心。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彭真,多次指示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要做好改擴建天安門廣場和建造萬人大禮堂的準備。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向在京的設計、施工單位的專家作動員報告。萬里在動員報告中提出了“三敢”(敢想、敢說、敢干)、“三嚴”(嚴肅、嚴密、嚴格)、“三高”(高質(zhì)量、高藝術、高速度)的建筑原則。萬里報告后,北京各設計單位即組織技術尖子進行方案設計。
9月10日,應邀來京的各省市的專家聚集在和平賓館,這全是當時頂級的建筑師和設計師。
周恩來確定設計方案
10月14日,剛從外地回北京的周恩來立即讓秘書通知北京市規(guī)劃局負責同志到中南海來。他在西花廳連夜主持會議,專門審查大會堂設計方案。會上,周恩來和來參加會議的同志共同審查了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北京市規(guī)劃局設計的3套方案,詳細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圖和立體圖。
在3套方案中,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的方案規(guī)模較小,而北京市規(guī)劃局專家組的設計方案是17萬平方米,氣勢磅礴,并且有中央大廳。這使周恩來在審查3套設計方案時,更多地關注北京市規(guī)劃局專家組設計的方案。在場的人都看得出,周恩來對北京市規(guī)劃局的設計方案十分傾心。
據(jù)萬里的長子萬伯翱講,當晚,他父親萬里帶沈勃、趙冬日等建筑設計專家趕到總理辦公室匯報,“總理非常認真仔細,反復比較敲定為北京市規(guī)劃局的設計圖紙,他特別指出大會堂觀眾席要3層,中間大頂上要紅星五角大燈為中心,四周似花瓣放射,要葵花向太陽、繁星滿天拱月般的燈光效果”。
時間到了10月16日凌晨1時,周恩來以決斷的口氣說:就用北京市規(guī)劃局的設計方案。至此,大會堂“體型”設計規(guī)劃基本確定。
10月20日前后,送審圖和補圖先后送到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展開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北京市建筑設計院黨委決定由張镈總建筑師和朱兆雪總工程師分別負責大會堂的建筑與結(jié)構的技術設計與施工圖紙。大會堂的建設工程從此全面展開。
事實上,大會堂的設計建設過程里多處包含著周恩來的奇思妙想:萬人禮堂凈高33米的超大室內(nèi)空間,讓步入其中的人會感到渺小,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距離感。為了展現(xiàn)人民殿堂的親和力,周恩來以“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意象,提出墻面與頂棚用弧形曲面連成一體的方案。這樣的設計會沖淡一般長、寬、高清晰同在而產(chǎn)生的生硬、龐大的印象;大會堂的北門中軸是展示國家迎賓禮儀的隆重場所。周恩來從賓客的行為和心理感受出發(fā),親自試跑樓梯做試驗,既強調(diào)隆重、熱烈,又不失親切、體貼,用不同實例做參照,極其細膩地反復推敲、啟發(fā)和引領建筑設計不斷向好。
巧妙的柱廊“搬家”
大會堂用地面積達13.73公頃,拆遷單位達67個之多,需拆遷房屋1823間;遷移居民684戶,房屋2170間,共需拆遷房屋3993間。由于工作做得扎實,又妥善地安置了拆遷單位和居民戶,再加上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拆遷工作于1958年10月10日結(jié)束。
10月25日,施工指揮部對參加施工的職工進行了戰(zhàn)前動員。
10月28日,天剛一放亮,大會堂施工工地上已是一片沸騰了,機械挖土和人工清槽挖坑同時并舉。成千上萬人的沖天干勁匯集成了波瀾壯闊的海洋。
1958年11月初,彭真等人來到中南海中央書記處會議室向中央書記處進行匯報。1958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正式開會討論國慶工程,一致同意天安門廣場規(guī)劃和這些工程的方案。從設計到施工中有關重大問題特別是安全問題,中央領導親自過問。周恩來諄諄囑咐說,一定要抓好大會堂的結(jié)構安全問題,否則會在世界上造成壞的影響。
大會堂工程從1958年10月28日正式動工,在此期間,全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個省、市、自治區(qū)選派了7000多名優(yōu)秀工人和技術人員來京直接參加了工程建設;有23個省、市、自治區(qū)的500多家工廠克服各種困難,如期完成了訂貨;上萬名建設人員晝夜苦干。經(jīng)過緊張施工,1959年7月25日,大會堂驗收委員會成立,隨即對大會堂的各個部位進行了嚴格檢查和驗收,以確保安全投入使用。
這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就是大會堂的柱廊建好不久就進行了一次“搬家”。當大會堂主入口的廊柱澆筑完畢后,有人指出其中部三開間柱距均為9米,其余柱距均為7米,這一做法不符合傳統(tǒng)建筑明間、次間和梢間逐級變窄的規(guī)制。為解決這一問題,時任北京建院總建筑師張镈仔細考量了柱間尺寸,把中間兩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許。這樣,就形成了中間柱距較寬、兩側(cè)柱距較小的格局,通過這樣巧妙的“搬家”,避免了大動干戈的結(jié)構返工。這段故事也一直被建設者們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