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的篝火舞
青燈古寺
伊堪(篝火舞)--篝火舞又稱圈舞,是山上鄂溫克族的自娛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圍成圓圈。隨著引唱者高吭的歌聲,大家共起舞。載歌載舞,男女均可參加。
最初,篝火舞只是夜晚人們牽手成圈圍著燃燒的火堆轉(zhuǎn)跳,發(fā)展到后來,這種舞蹈已經(jīng)不限于圍繞篝火跳了,也可以在晴朗的白天于林中空地上轉(zhuǎn)跳,或者圍繞一棵大樹轉(zhuǎn)跳等等,因此又叫圈舞。
篝火舞曾有過豐富的舞步,流傳至今僅剩下由三種獨具特色的舞蹈動作組成。
第一是走步,鄂溫克語稱作“伊堪”,是一種慢板節(jié)奏的動作。表演者手拉手圍成大圈,第一步先邁左腳,第二步右腳踏于左腳前,在身體向圈里扭動的同時,左腳又準(zhǔn)備邁出,如此反復(fù)沿順時針方向走動。
第二是跳行步。鄂溫克語稱“吐茹格”,從右腳開始向左跳踏步,同時左腿成“小掖腿”,然后左腳跳落地,右腿屈膝并自然前抬。跳這一動作時,手臂必須架起,男舞伴的手要托住女舞伴的手(男下女上),在中板的節(jié)奏中順時針而行。
第三是快跳步。鄂溫克語亦稱“吐茹格”,屬于強節(jié)奏的快板。其作法是眾舞者手形連臂下垂,舞步很象我們作游戲時前后腳交換著踢毽的動作,但須在略低位置上連續(xù)換腳踢跳,屬快板高潮動作。要跳到前俯后仰縮小圓圈。每當(dāng)右腳踏地身體前傾時,手臂略向后擺,頭部向圈內(nèi)集中,形似一個“撮羅子”(即一種圓錐形帳篷)的形狀。當(dāng)左腳踏地右腳離地時,上身又略向后仰,手臂也略向前擺。全體舞者按順時針方向移動,跳速逐漸加快把全舞推向高潮。
篝火舞純樸自然,至今仍為鄂溫克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