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黃平舊州鎮(zhèn) 獨具風格文化鄉(xiāng)
太泛濫
舊州鎮(zhèn)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舞陽河上游,全鎮(zhèn)座落于貴州省黃平縣西北部,北臨遵義地區(qū)余慶縣,西界黔南州的福泉市、甕安縣,東南與本縣一碗水鄉(xiāng)、新州鎮(zhèn)、土塘鄉(xiāng)、浪洞鄉(xiāng)、崇仁鄉(xiāng)相連。是其十大景區(qū)之一,旅游度假的良地。
舊州鎮(zhèn)歷史悠久,據(jù)史志記載已長達2300余年。春秋戰(zhàn)國時稱且蘭國,漢置州,唐設韶明縣,宋稱珍州,又名樂源郡,元置元帥府,明設黃平安撫司,清設黃平千戶所,后改巡檢司,民國設舊州分縣,建國后設區(qū)、鎮(zhèn),1992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將原舊州鎮(zhèn)、紅梅鄉(xiāng)、石牛鄉(xiāng)、石板河鄉(xiāng)合并為舊州鎮(zhèn)。舊州是長江支流沅江沿舞陽河上溯到黔東的最后一個通商碼頭,古時所有京廣百貨均由舞陽河水路泊來,至此轉(zhuǎn)馱貴陽、安順等地,而當?shù)赝撂禺a(chǎn)又經(jīng)此水運到洞庭湖后,分銷武漢、土海、江浙一帶。歷代貨運頻繁,商賈云集,市井喧嘯,經(jīng)貿(mào)發(fā)達。由此也形成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xiāng)。
古建筑群是巴蜀、湘鄂等外來文化和宗教文化與當?shù)孛褡迕耖g工藝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相融合的產(chǎn)物,宮閣廟宇與玲瓏古樸的古民居交相輝映。過去曾有“九宮、八廟、三庵、四閣”和2000余棟古民居,全為典型容(?。┬谓ㄖ?,造型壯觀優(yōu)美,精致典雅,別具特色,頗具規(guī)模,系黔東一座獨具風格的歷史文化古城。
舊州歷來山青水秀,自然風光優(yōu)美,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城郊有清代評十六佳景,其中的鼓臺仙境、翁播龍?zhí)丁⒍笌r赤壁、萬營占候等絢麗壯美景點,游覽價值很高。且近年來新建成了集長江三峽之雄偉,桂林山水之秀麗,古城東面15公里處有被稱之為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自然藝術長廊、佛僧神仙隱居之勝地的上舞陽河大峽谷,長達30公里,此處地貌獨特,河谷深遽,懸崖峭壁,溶洞遍布,群瀑飛舞,峰高嶺秀,植被神奇,風光綺麗;古城西面15公里處有世外桃園般純樸的朱家山原始森林,是貴州的“綠色寶庫”和“動植物基因庫”。
2000年,舊州被旅游專家贊譽為“金盆(萬畝大壩)、銀碗(舞陽湖)、圣水(浪洞溫泉)、玉帶(舞陽河)、明珠(古鎮(zhèn))”。此外,舊州鎮(zhèn)離“貴州漂流的王牌一一洞中漂流絕景野洞河、黔南第一洞天飛云崖、飛云大峽谷僅25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杉木河、云臺山、下舞陽河也僅50余公里旅游2014年秋冬,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貴州進入黔東南的非常時節(jié),紅軍先后在各縣、市廣泛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真理的聲音、紅色的符號。這是黔東南人民永遠銘記的事實。
貴州安順舊州古鎮(zhèn)
舊州古鎮(zhèn)位于安順市之東南面,距省會貴陽80公里,距安順市區(qū)30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2006年7月12日,舊州古鎮(zhèn)被評為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
舊州在春秋時期時屬牂牁國轄地,戰(zhàn)國時為夜郎國屬地,元朝時設為安順州。明朝成化年間州治所遷往今安順城,故名舊州。直至清末仍為安順軍民府親轄地。有史以來,舊州就是一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舊州古城建于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街道按陰陽五行布局,古城墻為葫蘆形結(jié)構(gòu)。
城內(nèi)古寺林立,其中氣勢恢宏的城隍廟為乾隆皇帝御書匾額并撥??钚藿ǎ凰暮显好窬忧逍碌溲?;宗族祠堂雄渾古樸。飽經(jīng)滄桑的古城墻、古驛道、古遺址、古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無不彰顯出古鎮(zhèn)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城外邢江河環(huán)繞,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使舊州享有“小江南”之美譽。文閣夕照、扶風夜啼、華嚴晚鐘、碧波秋月……千年古鎮(zhèn)里的“舊州八景”,早已聲名遠播。
舊州古鎮(zhèn)街巷目前歷史格局保存完好,東西南北街、鐘家巷、七道坎、大衙門巷等20條宜人的古街古巷縱橫交錯,山勢地形蜿蜒曲折,至今仍保留有濃郁的歷史氣息。
舊州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曾走出復興貴州文化的清末進士周之冕、聲震川湘兩廣的儒商簡敬齋、國民黨“一門三中委”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三兄弟……
舊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漢苗等民族和諧相處,多元文化共生繁榮,民風淳樸,風情濃郁。民族節(jié)日豐富多彩,民族歌舞熱情奔放。在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明代“調(diào)北征南、調(diào)北填南”的“屯堡人”仍保持“大明遺風”,原始的地戲演繹著久遠的歷史,古老的生活習慣傳承至今已逾六百余年而風格依舊。